2015-12-08 09:36 来源:
美国南加州圣伯纳定诺市枪击案酿14死逾20伤惨剧,现在定性为恐袭事件。上周在伤障人士康复中心大开杀戒的法鲁克和马利克夫妇,恐怕是私下起事的「单干户」,而不像是由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直接策划指挥下犯案。
法鲁克是土生土长的巴基斯坦裔 移民第二代,妻子才嫁来美国不过两年,但当局现怀疑曾在沙特阿拉伯生活过的马利克,可能宗教思想最为激进,甚至是发动今次恐袭事件的原动力。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的恐袭行动逐渐化整为零,变成各地细胞组织式的别动部队,「遍地开花」。也因此导致民间反恐情绪易沦为民粹主义式反伊斯兰教风潮,沙石俱下,酿成另类种族冲突新火头。
不能搞「宗教思想清洗」运动
美国联邦调查局驻洛杉矶分局助理局长鲍迪奇周一表示:「我们相信,两夫妇成为激进分子已经一段时间。有一个可能性是,他们不是受到甚麽人影响而变得激进,而是受到互联网上的短讯激发。」说明美国社会大熔炉到处有潜在恐怖分子,不必派战机到叙利亚轰炸IS据点,美国本土就埋伏随时起事的各路「破坏王」,公众难免寝食不安。
当然,这种局面之形成,根本说明了美国正是全方位的自由开放社会,各种思潮并存。而在维护自由思想的共享价值下,今后也不可能因着反恐之名,实行变相锁国的「宗教思想清洗」运动。
美国2016年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加州枪杀案发生后,呼吁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国。白宫对此即时拒绝,一位高层官员指出,这样做「完全违背美国人的价值观」。特朗普主张彻底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这当然是以偏概全的「伪命题」,一竹篙打一船人,缺乏了理性思考及最起码同理心;更没有理会到,全球穆斯林饱受IS及其同路人长期骑劫之苦;恰恰相反,今天亟需铲除的,就是像IS般以宗教之名犯下反人类罪行的流氓。
据报道,美国在「9·11」后社会对穆斯林的仇恨犯罪案件迅速增加,有调查显示,其中52%受访者曾感受到情报机构「特别监控」,43%受访者表示曾受骚扰。许多穆斯林孩子在学校遭滋扰,被称为恐怖主义分子;虽然他们出生在美国,却被要求「滚回家去」。年前纽约市决定在世贸大楼废墟附近修建清真寺,爆发大争论,有受害者家属反应激烈,民众也多持反对态度。
极不利社会宗教族裔共融
巴黎恐袭后,美国机场不止一次发生乘客拒绝和看上去是穆斯林或说阿拉伯语的人同乘一架飞机。有一例子甚至是,被拒绝的乘客仅仅因为留着大胡子(很多人认为那是极端穆斯林分子的一种标志)。这种现象过去在美国是不能想像的。要注意的是,在上述事件中,从乘客到航空公司没人认为有何不妥,有些媒体则语焉不详地称为「另类歧视」,这将极不利社会宗教族裔共融。
刚发生的南加州恐袭案,较诸「9·11」对美国穆斯林及民众冲击更大,使人对穆斯林的偏见扩大,令穆斯林承受更大压力。人们觉得在圣伯纳定诺这样的小地方,普通机构里的节日派对,亦即民众日常生活中,居然也发生特大恐袭案,令普通人对自身安全有更多的担心和忧虑。
当恐袭可随时在身旁爆发的当下,人们倾向认为恐怖分子就在他们中间,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不知甚麽时候做出伤天害理的大血案。此时此刻,美国政治领袖更须守护基本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大旗帜,在混沌时局中力免过犹不及,切勿在倒掉脏水的时候连婴儿也一并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