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抗战八路军生俘日军最多一战
核心提示:车桥战役以歼灭日军八百(内俘中尉以下四十八人)、伪军八百余、缴获九二式平射炮两门及其它军用品无数的辉煌胜利向全国人民告捷。第十八集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抗战八年来八路军新四军》一书中曾经指出:“在抗战史上,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
车桥战役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叶飞,原题:车桥之战
一
1944年2月春节前后,敌后抗日根据地苏中地区在驻地东台县三仑沙召开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到会的各分区、地委和各旅的负责人和苏中区委负责同志一起,一面就着木炭盆取暖,一面讨论形势和任务,安排新的一年的工作。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决定性胜利的一年。这年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意大利宣布投降,苏联红军发动了强大的冬季攻势,德寇已基本上被驱逐出苏联国境,德国败局已定。在亚洲,日寇在太平洋战场连续失利,遭到中国敌后各战场军民沉重打击。华中敌后也发生了变化,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三分区的反“清剿”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军已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今年消灭希特勒,明年打败小日本”的响亮口号传遍各地。但斗争仍是艰苦的,日军妄图依靠大陆,作最后挣扎。苏中抗日根据地当面敌寇军事力量仍很强大,各个分区被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改变,领导机关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训练干部和训练部队、发展生产都很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迎接大反攻的到来,参加党委扩大会的同志经过分析,认为有必要进行一次新的战役,以改变当前的局面。我们认为取得这次战役胜利的主观条件是具备的:反“清乡”、反“清剿”斗争的胜利,使军民斗志高昂,主力地方化以后,部队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斗争中又发展了一批次于主力团战斗力的县独立团;通过集中的冬季练兵,部队的战术、技术都有了新的提高。同时,政治工作也发挥了威力,部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拥干爱兵运动,士气更加旺盛。新的战役选择在哪里呢?会议经过分析和比较,一致同意发起车桥战役。并决定由我负责指挥这一战役。
二
车桥,是淮安城东南二十余里的大镇,位于淮安城、泾河镇、泾口镇、曹甸镇之间,是日伪控制淮安东南宝应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敌伪军在车桥和泾河、曹甸、泾口一线构筑了据点,分割了苏中一、二分区。但是敌伪据点,空隙较大。这里又是日寇华中派遣军驻扬州第六十四师团与驻徐州第六十五师团的结合部。两部之间配合较差,便于我军插入其结合部,以打开苏中根据地的局面,控制苏淮边区的战略机动地区。
战役发起前,我将一团、七团、五十二团等集结于泾口、曹甸一线以东的蒋营地区。师指挥部位于收成镇。
经过反复权衡,我们决定先集中兵力打车桥。第一,因为车桥是该地区敌军指挥中心,拿下车桥则泾口、曹甸孤立,便于我军尔后进攻,扩张战果;第二,车桥处于敌中心地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以为比较安全,估计不到我会绕过外围打车桥,便于我军采取掏心战术,突然进攻,出奇制胜;第三,车桥周围地形比泾口有利于攻击部队的接近;第四,车桥敌军虽然来援方向较多,但距敌两个师团部驻地徐州和扬州都较远,一时得不到大部队增援。而且敌军主要增援的方向——距车桥十二华里的芦家滩一线,有良好的设伏阵地,便于我军伏击来援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