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温这个死磕中文招牌女子 是愚公还是楚门
最近,曾经发起千人签名,要求对大温列治文市内的中文招牌进行管制的社区活动家凯利・斯塔查克(Kerry Starchuk),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媒体的进一步的关注。9月,在斯塔查克的带领下,两家日本电视台和蒙特利尔的La Presse,以及加拿大国内外的媒体都对列治文社区内的中国影响力、中国移民以及不断上升的地产、社会的和谐和融合等社会和经济因素进行了集中报道。
在移民的融入中很容易与本地人产生矛盾,无论是穆斯林女子的面罩,还是印度人的包头巾,都曾引起极大的风波,大概列治文市府有类似考量,所以斯塔查克上一次的“抗争”并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结果――出台新政策,要求所有的招牌都加上英文。
由于该话题的敏感性和争议性,早在2012年1月,就有西人写文章回应太阳报对斯塔查克的报道,认为她是个“交际花”;还表示,这篇文章终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公开的对快速增加的华人群体表示公开的憎恨。
此后,在太阳报的4篇于她以及该话题相关的报道的结尾,都有类似于“什么是使移民学习加拿大官方语言的动机?”、“加拿大人受益于统一的语言”、“什么是种族歧视?大多数加拿大人都很混乱”等连接,而在省报的最新报道最下方,评论功能直接被关闭,可见这个话题的争议性。
那么谁是凯利・斯塔查克,她又是如何成为反对中文标牌的急先锋的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搜索,试图理解一下她的想法的来源。
2013年3月18日,斯塔查克在列治文市议会上进行了演讲并展示了图片,在3分钟的演讲中,她认为列治文的商业招牌缺少英文和法语,对不懂亚洲字符的族裔造成阻碍。她要求市府制定类似Aberdeen Centre的规则,强制商户在招牌上使用英文和法语。
在演讲中,她总结道,和谐是建立在理解上的,而交流则是关键。
但是在2013年10月15日斯塔查克接受省报采访的录像中,笔者却看到了她的另一种说法。在视频中,斯塔查克回忆了自己的美好童年,那时的列治文邻里和睦,是最好的地方。到了2010年,她发现列治文有所变化,她先发现了巨大的标识、突增的房地产广告、各种拆除和改建,还有她从没见过的语言。
有趣的是,最开始也是最让她不满的并不是华人。在视频中,她先是发现了很多移民到来,讲的语言并不是英语,而让斯塔查克震惊的是她遇到的一家人,她问对方是否能讲英文,对方表示,他们不需要说英文,他们说的是法语,并将手放在她脸前。
对,是法语,她认为应该在招牌上出现,但她其实听不懂的法语。笔者认为,如果说她最开始排斥的是非英语,那么现在转而对中文的不满,更像是对非字母文字语言的恐惧,而不是平等看待所有语言。
视频被剪切了几段,因此之后斯塔查克口中不讲英语、没有礼貌,缺乏尊重的“他们”指的是不用英文的法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还是中国人笔者并不清楚,但是无论是在列治文新闻、温哥华太阳报,省报的报道中,以及斯塔查克之后的所有受访内容、被举出的例里,躺枪的永远都是中文招牌。
的确,中国人在列治文的人口数量是最多的,但被放在放大镜下批评的华人,是否就应该接受这样的批评?华人融入加拿大的速度是不是太慢?社会应该如何包容新移民?笔者并不能给这些复杂的问题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笔者同意列治文市府的谨慎――强硬的政策并不能为每个人都带来福音,市府可以强行在招牌上加上英文,但商店仍无法提供英文服务。
当然,对斯塔查克来说,她可以去做搬山的愚公,坚持斗争,但笔者希望她可以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和世界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