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想象,没有车灯是否还会有现代交通
日本人是出了名的和谐友好。据说在日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前车变道时提前打开转向灯后还会等待后车的允许,此时后车闪大灯就是说明允许前车变道,前车完成变道后,还会开一下双闪表示谢意,如果两个驾驶员见面,一定会互相90°鞠躬不停地说“阿力嘎多”。
或许是为了消除这些繁文缛节,灯厂工程师就干脆在 A4上推出颜文字车灯装置,此套装置能根据在主驾驶座椅内的脉搏纪录器来改变表情,比如显示(; ’ ? `)就是表面驾驶员心情枯燥无聊,以通知周遭驾驶提前进行预判闪避,而本来双闪是用于紧急情况,为了防止周边车辆驾驶员误判,奥迪用(人’ ? `)来表示感谢,不过这套高科技需要花费4500美元折合人民币29000元,对于 A4的意向消费者还是相对昂贵。
车灯对汽车所起着的重要作用我就不赘述了。一句话,车灯是交通通勤中最重要的沟通器官。自从有了车灯,车主无需摇下窗户大喊,我准备左转了,我准备倒车了,我车抛锚了……
勒芒不同组别车灯颜色不同,从高到低排,LM P1到LM GT2的头灯颜色依次为蓝白色-白色-浅黄色-黄色,当低组别赛车后视镜出现高组别车型车灯颜色时,就一定要让车避免缠斗。
每辆勒芒赛车车身两边都有三颗灯,点亮几颗即表示此时在该组别第几位。
最近 IIHS即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世界上最权威的两家碰撞测试机构之一(另一家是国内车迷耳熟能详的欧洲 E-NCAP),他们意识到车灯的亮度和清晰度极大影响行车安全,就对市面上数款车型的车灯进行评测。清明节时发生在沪蓉高速的重大连撞事件,正是因为许多人在大雾天气情况下仅开车灯但不开穿透性更强的雾灯,结果后车看不清前车,导致驾驶员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以下为IIHS的前灯测评排行榜:
美国人对安全标准十分苛刻,美国也算是各种条条框框最多的国家之一,就连车灯也不放过。
1940年,美国颁布关于车灯的法律:所有车只能用一种车灯即两个7英寸的圆灯。随后长达30余年间只是对法律中的尺寸和造型进行修改,如1957年在凯迪拉克和克莱斯勒的推动下,联邦政府才同意可以采用四个5又3/4英寸的圆灯,而到1974年才可以使用矩形灯。
1957年克尔维特 C1
1958年克尔维特 C1
另外车灯前面不能存在任何遮挡物以保证灯光畅通无阻,所以厂商必须拆下灯罩,直接将车灯暴露出来,但这种单调设计实在太反空气动力学,也失去太多美感。虽然欧洲不接受这种法律,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有奶就是娘,所有想要在美国贩卖的汽车都必须遵守法律,于是出现同一款车型在欧洲和美国采用不同造型车灯的情况。而打擦边球的弹跳式大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在不用灯时,隐藏车灯就能和车身融于一体形成一个平面,可以有效降低风阻。
欧洲市场捷豹 E-Type
美国市场捷豹 E-Type(车灯不同)
虽说美国制定车灯的法律都是为了安全行车,在上世纪30年代,众多车厂生产出大量不同尺寸和造型的车灯,工程师也不注重防眩光,灯泡可靠性也低,州和州对车灯的规定也不尽相同,这对车灯的使用和维修造成极大的麻烦,美国政府直接一了百了,干脆统一车灯设计,所以说,不要作就不会死。
但无论如何该条法律都严重限制车灯的发展和设计师的发挥,按历史的长河看来算是一种退步,现在美国人对车灯又开始发话,IIHS和 NHTSA(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刚宣布到2019年就要将车灯性能列入新车安全评级,到时除了最重要的碰撞成绩,车灯也会成为一个重点关注对象。
车灯在汽车130余年历史中,属于发展缓慢的构件,在19世纪80年代,白炽灯尚未普及时,车灯还是以乙炔或煤油作为燃料,由于乙炔车灯在大风大雨中的稳定性更佳也更受欢迎,不过当晚上行车时,车主都要亲自去点亮车灯。
到1898年,哥伦比亚电动车厂生产出第一个搭载于汽车上的电灯泡,不过还属于昂贵的选配件,毫无疑问这一噱头没引起大轰动,历史上任何变革向来如此,需要一段时间让人们适应变化以及不断改进。未搬走的两座大山也挡在电灯普及的道路上,首先灯丝使用寿命太短,其次爱迪生在1879年改进的白热电灯需要通足够大的电流,当时制造一个体积小,功率大的发电机仍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一直到1904年前,乙炔灯还是众多汽车的标配。
采用乙炔车灯的摩托
此时汽车多数只有前车灯,毕竟汽车还属于奢侈品,数量说不定还少于同时期的珍稀动物,车厂还停留在以驾驶员的角度设计汽车。直到1908年,一家名为 Pockley的汽车电气照明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套电驱动车灯套装,包含前后车灯以及示宽灯,即现代车灯构成的雏形。
而爱迪生之前经过1600余次实验才找出可连续点亮200小时的竹丝,结果在1904年奥地利人亚历山大·成斯特和弗兰兹·那曼说换就换,因为他们发现钨丝白炽灯的照明时间比竹丝耐久3倍,而且属于可见光的光谱范围更广,不仅如此,钨丝灯的光源具有漫射,散射等多种照射形式,实用性也更进一步。
钨丝灯
不过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发现老式灯泡用的时间越久,灯泡会愈加发黑,亮度也会减弱,这是由于钨丝受热升华成蒸汽,上升之后又遇到温度较低灯泡内壁,就会在内壁凝华成黑色的固态钨,钨丝升华后灯丝变细造成电阻变大,所以灯泡发黑,亮度越暗,另外仅有十分之一能量转换为光能的钨丝灯是最大的黑点。这样一来车灯需要经常更换,十分不方便,于是机智的人类便往灯泡里充入卤族元素的气体,以提高钨丝的熔点和寿命。
在1962年,欧洲人生产出第一颗车用卤素灯泡,不久欧陆数个国家也将卤素灯泡写入法律,强制规定新车需要配备卤素灯泡,不过这条规定也没有换来车厂的怨声载道,因为卤素灯的发明确实是一件大好事,能量得到大大提升,而且在雨雪,雾霾低能见度天气里,卤素灯的穿透力极佳,甚至好于氙气灯。但车轮上的国家—美国又再次和人与众不同,在1978年之前规定不能使用卤素灯泡,只能采用阻燃(阻止燃烧而本身并不容易燃烧的保护材料)车灯。
采用卤素灯泡的现代胜达
随着科技的进步,灯泡不需要灯丝也能发光,氙(和“先”同音,而不是读作“山”的“疝”)气灯指内部充满包括氙气在内的惰性混合气,再通过启动器和电子镇流器将电压提升到23000伏以上,然后击穿氙气让其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电弧并发光,降低功率同时提高亮度,当然成本比普通灯泡更高,所以市面上氙气灯的价格和质量也良莠不齐,至今氙气灯还只是在一些车型的中高配或选装上出现。
采用氙气灯的道奇挑战者
1991年的宝马 E32 7系则是第一款使用氙气灯的车型,欧洲和日本对氙气灯偏爱有加,在灯具市场中已占到一半的份额。国人也喜爱氙气灯,更喜爱加装后不加透镜,但原厂的反光灯碗已经无法将氙气发出的光聚集,而散射的灯光可以让对面的车辆或行人瞬间失明,即使不加透镜的氙气灯亮度更高,成本更低,但为了自己和别人的人身安全,改装氙气灯一定要加装透镜。当然氙气灯也不是十全十美,亮灯后需要延迟几秒才能达到额定亮度,所以目前多数汽车用于紧急提醒的远光灯还是采用卤素灯泡。
宝马 E32 7系
随着环保问题日益严峻,LED灯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简单来说,LED中文名发光二级管,就是一个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半导体构件,既然打出环保的名号,LED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量利用率比卤素灯和氙气灯都高,而且 LED灯比氙气灯更安全,只要12伏的直流电即可随点随亮,不需要上万的电压,也丝毫没有氙气灯的延迟。
奥迪 R8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两分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性能优秀又绿色的 LED灯所需的投入更高,单一 LED灯需要至少130个零件,以及定制印刷电路板,铝制散热片和反射镜等等,如果散热不佳就会极大影响寿命。最爱 LED灯的人除了环保人士,其二就是设计师,单个 LED灯体积小,可以随意设计和拼装。
奥迪绝对是引起全民加装 LED的始作俑者,2008年8月奥迪 A6发布小改款,直观最大的区别就是灯具,前灯加上一条显眼的 LED日间行车灯,后灯遍布 LED灯泡。8年前如果在大雾天气情况下,一辆开着 LED灯的黑色奥迪 A6驶过面前绝对是震撼的视觉体验,再之后的事情就是各种车型一改款就是上 LED行车灯,或者车主自己加装恶俗的汽配城 LED灯。
奥迪 A6
眼看 LED灯逐渐烂大街,奔驰新 S级外观和内饰的灯具都采用 LED灯,作为灯厂的奥迪对此表示玩灯泡已经太没意思了,奥迪玩灯玩到灯不只仅仅是灯,改款 A8前大灯采用 LED矩阵大灯,由25颗 LED远光灯摄像头,激光测距仪和亮度传感器等零件组成。夜间行车时,矩阵式大灯全时采用远光灯照明,一旦系统光源传感器探测到前方出现行驶车辆,便会自行调整防止闪瞎前车,甚至监测到行人时,数颗 LED单体便会对行人头部下方闪灯进行提醒后方来车。
当世界对这套黑科技震惊不已时,奥迪玩灯又玩出花来,新 R8采用更高逼格的镭射灯,遗憾的是这次抢到头条的却是宝马 i8,就因为同样采用镭射大灯的 i8比 R8更早交车,以后历史车书只会写“宝马是第一家量产镭射大灯的厂商”,实际上奥迪先研发出镭射灯后,当时只搭载于2014的勒芒赛车 R18,结果让宝马占得先机。
i8的镭射大灯包括激光光源、反射镜、黄磷滤镜以及反射碗四个零件,激光会经历“射出、穿透、反射,再反射”四个过程,首先三束蓝色激光先从激光器射出,然后经过反射镜,又聚焦到黄磷滤镜产生白光,之后在反射碗上再反射一次,最终形成集中照射的圆锥形光束射出车外。镭射灯二极管直径仅为几微米,但照明距离几乎是 LED远光灯的两倍,能耗相比 LED灯再减少30%,不过成本高是未能普及的关键。
或许在未来,车厂会在车灯上大做文章,车灯会越做越花,以后汽车评测还要增加一项对车灯的评测,但人类努力推动科技的进步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便捷,而且新科技最初都不会受待见,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