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自动驾驶,百度为啥选择在美国?
近日,百度表示很快将在美国上路测试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并计划在2018年推出商用的自动驾驶车型。百度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地点为什么不是中国?为了保证2018年能够顺利推出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百度或将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重头戏份全部放在美国完成。
大家或许还记得2015年年底,百度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亮相,但那只能算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秀,不是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是如谷歌一般。
如今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每天可模拟驾驶300万英里(约483万公里),相当于往返北京和上海2000多趟。要进行这样的测试需要政府的首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准许,而在中国,目前无法实现。
所以才有了近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百度CEO李彦宏的提案“撞车”,两人分别对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指出要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李书福口里的自动驾驶汽车,是指决定汽车驾驶行为主体的是人,而无人驾驶汽车是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更高一个级别,将开车的事全权交给汽车,也叫自主驾驶。
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还是无人驾驶汽车,国内除了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上需要跑步前进外,还需要在相关技术上加快发展,以及如去年年底李彦宏所说:“无人驾驶汽车还需要地方政府在准入、路测、示范上的支持。”相比起国内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环境不佳,国外早早唱响自动驾驶汽车,并从多个方面加速推进其发展。
政府护航 政策给力
人类历史上有证可查的第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是1925年8月由美国陆军电子工程师Francis P.Houdina通过无线电控制汽车的方向盘、离合器、制动器等部件,来实现车辆的转弯、刹车、鸣笛等操作。而美国在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上,也一直走在前列。
2016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斥资 40 亿美元推动研发自动驾驶汽车。同时,接下来的 6 个月,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将出台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操作规则,目前已经拟定计划将在下个月的8号,召开公开会议来讨论如何制定自动驾驶安全方面相关标准。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也将帮助制定自动驾驶汽车的相关规则,建立适合各州使用的统一规定。
2011年,美国内华达州通过了在该州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合法化的法律,2012年为谷歌颁发了首例“自动驾驶”汽车牌照,允许谷歌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紧接着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密歇根州等也都通过了相关法律,并为自动驾驶汽车颁发测试牌照。
在上述各州的法案中,强调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在公共道路上时,车内必须要有具有驾照的司机乘坐,以便在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出现问题时及时接管。
不过去年11月,谷歌提交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草案,并表示这款汽车“不需要人类司机”。2016年年初,美国NHTSA作出回应:“我们同意谷歌的观点,即无人驾驶汽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司机’。”这家从2009年开始将自动驾驶汽车扔到路上跑的美国公司,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谋划。按照谷歌的设想,关于自动驾驶汽车方向盘和刹车踏板的规定需要进行修订,使不配备这些元件的汽车也可以上路行驶。
谷歌设想的规定能否被修改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政府满满的诚意是有的,再看国内李彦宏从去年年底开始向政府喊话要支持,到今年两会进言,后面的故事将如何进行下去还要看政府表态。
演进中,布局早
上汽集团将智能驾驶分为几个阶段,从单一的功能智能逐渐进化到汽车视觉对环境的感知、到局部路况智能进而全工况全天候。另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驾驶员辅助,半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即无人驾驶)。按照上述的演进过程,自动驾驶的种子早早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
比如我们熟知的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1995年时,奔驰在W140代的S级轿车上率先使用该系统。同年,宝马在自己的车型上开始配备。1997年通用和德尔福将合作研发出的ESC系统命名为StabiliTrak,并将这套系统装备在旗下部分凯迪拉克汽车上。沃尔沃在1998年的新一代S80上配备了自家的ESC系统,取名为DSTC。
2007年美国NHTSA颁布法规称,所有总重量在4.5吨以下的车辆从2012年起必须装配ESP;2009年3月10日,欧洲议会作出决定,2011年11月起,所有在欧盟注册的新乘用车和商用车都必须装配主动安全系统ESP。此外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法规,新车必须标配ESP,然而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强制安装该配置一说,这也导致一些车型进入国内后出现简配现象。
再比如自适应巡航系统(ACC),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EATON(伊顿)公司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开发。此后丰田、本田、通用、福特、戴姆勒、博世等公司纷纷加入研发行列。
在自动驾驶汽车的演进史中,国际车企和零部件公司纷纷抢占舞台,站在他们身后的国家不时闪现其身影,而国内还在讨论ESC是否要标配。
专利一打 抢占制高点
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其中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车辆定位技术和车辆控制技术,对于汽车最终实现无人驾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我要告诉大家的一个残酷的事实:国际车企和零部件公司在相关技术上已经占据制高点,申请的专利更是一打打。
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人类大脑综合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该技术可以将汽车操作系统搜集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传输给汽车操作系统。截至2015年12月17日,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领域,全球申请人共提交了505件专利申请,主要申请人有博世、戴姆勒、丰田等,其分别提交了36件、25件、23件专利申请。
2、车辆定位技术,其可以向汽车操作系统传输道路信息,比如障碍物位置、行驶方向、高速公路出口等等。截至2015年12月17日,在车辆定位技术领域,全球申请人共提交了1614件专利申请,主要申请人有丰田、谷歌、通用电气、博世、戴姆勒等,其分别提交了57件、50件、36件、36件、35件专利申请。
3、车辆控制技术能够帮助车辆实现速度控制和方向控制,使车辆能够自动完成减速、变道、转向、超车等一系列操作。截至2015年12月17日,在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全球申请人共提交了1114件专利申请,主要申请人有戴姆勒、谷歌、丰田、通用电气、福特等,其分别提交了47件、47件、43件、42件、37件专利申请。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自动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上,国际巨头们有着优势地位,国内企业能否赶超,只能问各个企业小主们了。
后来者能否居上
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2020年无人驾驶汽车将上路行驶,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到全球汽车销量的15%。预测能否实现?车企大咖们正在加快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的世界是否指日可待?
今年年初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大咖们围绕自动驾驶汽车纷纷亮剑。比如丰田注资10亿美金搭建研究所,攻克自动驾驶汽车行驶时遇到的各种麻烦。福特宣布:将新增20辆Fusion混合动力自动驾驶车辆。2016年福特将有约30台自动驾驶车辆分别在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与密歇根州的公开道路上进行路测。此外,还有通用、起亚、日产等等也以各种姿态为自动驾驶汽车站台。
但是要自动驾驶汽车变身无人驾驶汽车,从目前来看发展之路还很长,抛开无人驾驶汽车在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上的限制,无人驾驶汽车在技术上还不成熟。
今年2月中旬,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和一辆公交巴士发生碰擦,其中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承担部分责任”。随后谷歌表示,已对软件进行调整,避免未来类似事故的发生。
作为一枚早早就混迹于自动驾驶汽车世界的大佬,直到今天也无法预知下次交通事故会发生在何时何地。
中国,在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上比欧美日等国家起步要晚,而自动驾驶显然不是一个轻松活,或许我们应该从拿到更多专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