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1 10:34 来源:
自从互联网大潮来袭,一些传统行业、习俗经历华丽转身,春节「红包」正是一大典型。据了解,2016年元旦,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23.1亿次,同时微博红包也抢得火热。这让日渐临近的农历春节「红包大战」备受期待,却令传统年味淡去,有小学生在寒假日记里说:「春节就是上网抢红包。」甚至还有网友表示:「别跟我说新年快乐,我家乡的习俗是给钱(红包)。」
现代人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的变化影响了他们对「礼尚往来」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于用网络解决「不能到达」的「人情世故」。不少网友表示,无论是收红包还是发红包,其实相对于现代人的总收入而言并不算甚麽,但是它的游戏性、互动性、未知性,却拉近与小伙伴们之间的距离。在北京工作的田小宇说:「春节基本在家玩电脑,就连走亲戚时,也是用手机微信一边拜年一边抢红包。」还有网友甚至在朋友圈公开表示:「不要再跟我说新年快乐、元旦快乐了,我家乡的习俗是给红包。」
「抢红包」图的就是个热闹,但这样的氛围却也淡化春节的年味。据《扬子晚报》报道,小萱(化名)是江苏南京鼓楼区一所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老师留下一个「寻找年俗」的寒假作业,要求学生把家乡的年俗记录下来,可以是文字、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视频。小萱就在「春节日记」里写道:「在春节里,我买了窗花、福字,小兔子灯,我还看到大人们打麻将,上网抢红包,熬夜看电视,他们很开心(原文部分为拼音)。」
短短几行日记,让小萱妈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尴尬:「我没想到在孩子眼里,过春节竟是这样。不过说实话,现在春节确实演变成要麽吃喝玩乐,要麽上网发微信、抢红包,没有将真正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孩子,我们以前小时候的年味现在难找到。」
元旦微信红包创新高
中国流传千百年的「红包」习俗,在互联网大潮中悄然改变。据微信团队公布2016年跨年夜的红包资料显示,2016年元旦期间,微信红包的收发总量创纪录达到23.1亿次,超过2015年除夕2倍还多,达到有史以来新高。据微信团队统计,今年微信红包的峰值出现在1月1日0时05分,在这一分钟内有240万个红包被发出,620万个红包被拆开。
除微信,微博也是热门「红包战地」。打开微博页面,点右下脚「我」,选择「微博支付」,然后点「微博红包」可以看见「发粉丝红包」还是「群组红包」,根据需求塞钱即可。
据微博方面透露,在今年跨年期间,明星名人、企业和网友在微博共同掀起红包热潮,女星范冰冰当晚在微博发出20万红包,男星吴亦凡也送出12万,是发出红包最多的男明星和女明星。范冰冰也是「吸金」能力最强的明星,被网友塞钱7万多次,人气组合TFBOYS也被塞钱近2万次。据悉,元旦期间微博有超过2,000位明星大V组成豪华阵容,与50家企业一起送出新年红包,共有2,000多万网友幸运中奖,红包总价值达到5亿。
支付宝砸2亿拿下春晚
随着年关将近,「春节红包」开始登上话题榜,成为国民热议焦点。「红包大战」将在猴年除夕夜越演越烈,去年春晚微信红包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互动,成为最大赢家。而今年,支付宝砸下2.69亿拿下春晚,同时玩法也有不同:首先与去年微信「摇一摇」不同的是,支付宝增加「咻一咻」新功能;发群红包可以设置所有人可领,还可以分男女;除发红包外,还有讨红包功能,你可为跟老公、老板、朋友、爸妈撒娇讨红包。说是「抢红包大战」,其实也是互联网公司火并之时。
窥探个人讯息 「神器」靠不住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手机性能或网络原因,抢「拚手气红包」时总是慢人一步。随着新一轮抢红包「大战」打响,为抢到红包,很多人开始琢磨使用「抢红包神器」。殊不知,这类软件有的暗藏木马病毒,轻则用户个人讯息被窃取,重则失窃。
「开启自动抢红包模式,再也不用为错过红包着急!」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一款「抢红包神器」。据悉,在淘宝网上与「微信红包神器」相关的商品有数十条,多数是通过各种外挂软件实现自动抢红包,价格在10元至300元不等,其中有一家网店月销售量接近千笔。
调查发现,大多数「抢红包神器」号称可以帮用户在微信上抢到最大面额的红包,以及在用户不线上的情况下帮抢红包,这让不少「手慢」的用户颇为心动。
有网友称:「今年过年大赚一笔,就靠它了。」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暗藏风险,一些第三方应用软件在帮助用户抢红包的同时,还会植入恶意代码,试图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银行卡账号、手机联系人等讯息。一旦用户允许软件获取这些许可权,个人讯息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之中,最终可能导致个人讯息的泄露和财产的损失。
微信安全中心近日通报16款非法抢红包外挂软件,用户使用后一旦被发现将会被封号。
有网友表示,被微信发现使用「抢红包神器」,账户被设定1周不能抢红包。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抢红包外挂软件属于微信明令禁止的,因此用户很难找到下载此类软件的安全通道。使用抢红包外挂软件的用户,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接龙游戏变味 「拚手气」变「赌输赢」
微信红包走进生活后,「红包接龙」游戏也应运而生。「手气不错,又抢到1元」,倘若老是这般的喜悦倒好,如果出现「又输了几百元」之类的哀叹,那这个游戏好像就变味,有违法赌博的嫌疑。
微信群里一般都有约定,抢红包最少者或手气最佳者,按规定的金额一次接一次地发下去。按照这个规则玩下去,「拚手气」就变成「赌输赢」。
张先生是杭州一家投资公司的职员,前一阵子就被业务上的朋友拉进一个微信「红包群」,群里只有三十来人,但每天发红包抢红包都很热闹。群主还定了一个规矩:由他起头,发一个300元的「拚手气」红包,如果谁抢到的红包数额最小,那麽就由抢到最小的这个人再发一个300元的红包,以此类推。据《光明日报》报道,渐渐地,这个红包群由最初的30多人变成300多人,群成员也从熟识的朋友扩展到互不认识的陌生人。张先生说:「我听圈子里的人说,有人仅今年上半年就发了100多万元的红包。」
为防止有人抢红包以后不接着发红包就退群或「失联」,一般人在进入这样的红包群时,就需缴纳一笔上千元的保证金或提供专门的担保人,担保人通常都是群主认识的朋友。同时,为突破微信对每个群采取的「五万元红包上限」的限制,红包群的群主通常会开辟十几甚至数十个分群,一个群达到红包发放上限,就换个群玩。
群主乐此不疲接连开辟新的红包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主本身可以通过抽头获利。「每个红包群都有专门负责『发包』的人,所有红包都是由『发包人』发放,比如你发200元的红包,必须先打钱给『发包人』,而『发包人』会将金额扣除一定比例滚入所谓奖池,而奖池金额是不会公示的,实际上大部分『奖金』流入群主自己的腰包」,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