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3 09:31 来源:
1997年移民前,陈晓星曾在北京从事10年的环境科研工作,随后又到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完成环境科学硕士课程。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陈晓星接受《星岛日报》记者访问时,忆述小时候的北京,「那时什刹海(北京旅游景点)水质清澈,能看到鱼儿游来游去,但现在水质太差了。那时冬天的雪真的是白雪,现在因为污染都是黑雪。」
平均一至两年回北京探亲
现年60岁的的他,平均1至2年回北京探望亲友,也见证了北京的变化,「空气愈来愈糟糕,环境污染、食品污染都达到可怕的地步。人们因为长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身体状况很差,我很多同龄人因为肺癌、心血管等疾病都过世了,可以说,北京已经不适宜居住了。」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中国对环境的态度转变,「之前,中国对环境研究方面的投入很少,因为重点发展经济,因此对环境的牺牲很大,但过去这10年来,中国制造业已经足够发达,也开始向科技创新等经济方向转型,对环境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树立环保大国形象
他称,在本次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努力树立一个在环境方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中国来说,现在是一个历史转折点,我相信如果中国真正希望改变,是有经济和科技实力达到这一目的。」
陈晓星还说,温哥华的自然环境是他移民加国的最主要原因,「我一直听说温哥华环境优美,是最适宜人居生活的地方,1996年第一次到温哥华旅游,发现果然名不虚传。」他认为,温哥华应继续发展零污染的旅游业、留学产业等,让环境得到最佳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