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雾霾严重 加拿大不要笑得太早
本周在巴黎举行了联合国气候大会,但无论是外媒还是中国媒体,都把头版留给了北京,毕竟在气候大会上抓捕各种抗议人士很难再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北京空气污染再次破表、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上千才值得媒体大报特报一番。
一时间朋友圈和微博里不是“北京被发射了,所有大楼都不见了”,就是用各种灰蒙蒙的照片指代各种地标建筑。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国外的媒体们也没放过这个机会,纷纷吐糟,《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储百亮说:“受品酒词汇启发,北京政府考虑用更友好的新词给雾霾评级。今天:浓郁的烤胡桃味,入口余味强烈而酣畅。”
给雾霾的味道命名,不是北京的发明,就像雾都是从英国伦敦继承来的一样,19世纪的英国的雾,味道和浓郁程度曾被形容为“豌豆汤”。
连守门员在浓雾中被球员忘掉的段子,在伦敦也出现过真实的版本。1952年12月5日,伦敦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十倍。莎德勒威尔斯剧场正在上演歌剧《茶花女》,演员纵然卖力表演,但台下观众的视线却越来越模糊,演出最终因为观众看不清舞台而中止;而伦敦的警察只有用喷着巨大火苗的燃气瓶才能看清别人和自己。
随后发生了更可怕的事,因为当时的伦敦居民依靠烧煤取暖,燃煤产生的粉尘含有三氧化铁,废气则充满了二氧化硫,这些物质与伦敦上空的雾气结合,最终产生的是硫酸小水滴。
12月5日起,泰晤士河谷地带的伦敦城一连几日无风,烟雾弥漫,能见度低到行人连自己的脚都看不清。4天内,被硫酸雾气包围的伦敦死去了4000多人,之后的两个月,又有8000多人因为呼吸道疾病而去世。
近万条生命的逝去迫使英国开始治理污染,70年代以后,空气污染减少了八成。此后,欧洲国家对于空气质量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以至于大众汽车的尾气排放实在不能达标,只好在软件上动手脚。
可是,北京的雾霾散掉了,靠的不只是停排减放、减少车辆尾气,而是突然袭来的冷空气。也难怪朋友自嘲北京都是靠人体自然净化,而每次有常住加拿大的朋友回国,都要先病一场。连住在落基山的人都发现了新的商机,制作压缩空气罐,往中国和印度卖加拿大山区的新鲜空气……中国在治理污染的问题上确实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当然,加拿大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责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减排方面,加拿大也是被屡屡批评的目标,毕竟在2011年12月12日,加拿大“背信弃义”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小特鲁多这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就是想扭转外界的不良印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行动。
每个国家都要负担起自己的责任,对于中国来说治理的重点是伤害人们健康的雾霾,而对加拿大这个产油国来说,是维护加拿大好山好水,为子孙后代谋福利,抵制石油省和石油公司的压力,减少污染和排放,还是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仗着自己的空气品质好,不在乎碳排放问题,加拿大的路并不好走。
中国已经走了一遍英国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希望加拿大不要再付出相同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