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活中的“小费”文化:不给还真不行!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从来都没有过付小费的习惯的,一般来说我们的思维是:“老子都给了你饭钱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在!”所以对于外国的小费文化,我们还不是很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服务行业服务者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还算合适,所以不需要小费,而国外的服务行业的服务者往往工资很低,小费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所以你在国外付的仅仅是一顿饭钱,而不是服务员的工资。
付小费这一礼仪起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当时各家酒店的饭桌之上摆有写着“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便会得到招待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此法逐渐传入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感谢招待员或服务员的报酬的习惯方法和礼仪。人们称此为付小费。
其实中国古代早已有给“赏钱”的习惯,赏赐对象有店小二、奴仆、书童、小厮、跟脚等。中世纪末,德国的酒店主通常都要向客人索取小费,时称(给侍者的)“饮酒钱”,因在酒店里当帮工的女眷和伙计是不拿报酬的,以小费充作薪水。后来,小费的给予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公职人员也能收到叮当作响的钱币。19世纪末,有钱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以小费的名义向有影响的人物和新闻界人士行贿。
约100年前,西方出现过一次反小费浪潮,当时的反小费协会认为给小费是一种不良风气,号召人们加以抵制,开始效果甚微,原因是很多侍者以小费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餐、旅馆开始实行“10%服务费”制度,将价格提高10%作为服务人员的固定工资。收入尽管已有保障,然而新规定还是难以战胜旧习惯,对服务上乘者,顾客依旧甘心解囊,给小费的风气始终没有根绝。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给小费的作法。小费也称服务费,是客人感谢招待人员的一种报酬,它对服务人员是一项重要收入,对顾客可换来满意的服务。
由于世界各地付小费的作法不一,因而收小费的比例差距也较大。初到一个地方,有一件必做的事情,那就是要通过询问或参阅有关资料了解当地付小费的作法和比例,这样以后在生活中付起小费来才能得心应手。一般来说,欧洲的小费一般都在餐费的10%到15%之间,具体的数目多少和给的方式还是要视国家而定的。
给小费的方式,除交付账单上公开列明的外,给小费多在私下进行。一般小费放在茶盘酒杯底下,或直接塞在服务员手里,或在付款时找的零钱不收权当小费。在官方接待中,因不收小费可酌情赠送些小纪念品以示感谢,如送包香烟、一小瓶酒等小礼物,对服务人员来说那还是满实惠的。
在海外,由于服务业相当发达,小费无处不在,如果忘记给或者不给小费,那必然会在海外生活里自寻烦恼。
在德国中餐馆当老板或打工的人,实际上大多根本不知道德国就餐者的小费标准。就是因为小费本是个灵活的东西。实际上,德国就餐的小费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5-10%。你在中餐馆当过跑堂,一定会说,哪有人给这么多?问题就在这里。实际上随意性很强,许多人根本不给。欧元登堂后更给了许多人借口,凑凑齐就行了。
那么到理发店理发呢?有时你会看到一些人给小费,而大多数人不给。住旅馆呢?还有坐出租车?你给过小费吗?可能你根本不知道还要给小费。
在法国的餐馆或咖啡馆,通常给10-15%的小费。假如已经对餐费和饮料费加计了服务费,可以适当少给一些。小费应该放在桌上,然后走人。旅馆里不一定非给小费。但客人也可留些小费在床头柜上。给出租车司机的小费是10%。小费占总费用的15%左右,表示对服务满意。
在国外生活,尤其是在欧洲,懂得优雅而高贵的生活方式也是自身素质的体现。所谓贵族的生活方式指的并不是奢华的物质生活,而是精神上的气度要宽广,要遵守社会规则,有礼仪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在欧洲生活人们往往看中的并不是你的财富有多少,毕竟欧洲现行的福利体制下不管穷富人们生活的都很幸福,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你的素质高低,你的一言一行是否得体,所以如果你有一个贵族精神,那就能给你的日常生活加分很多,说了这么多,绕了一大圈,我只想说,其实给小费,也是一种对人劳动的尊重,也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