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伦多转战温尼伯 鼓起勇气开辟新天地(2)
作者:三叶梅
搬到温尼伯市已有一年多了。现在是2016年的4月,是我们修理行夏季大忙季节前最安静的时候,有点像黎明前的寂静。这一次我们已经为即将到来的旺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思想上、技术上、能力上、产品上以及各种后勤补给上都做好了准备,希望这一年能做到从容不迫地迎接夏季之战。趁着现在黎明前的寂静,想把这一年来在我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写写。(文接上期:从多伦多转战温尼伯 鼓起勇气开辟新天地(1))
六、大胆想法
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对方经纪查尔斯又开始联系我们了。看来那个插足的第三方没有成功。希望又一次燃起。
这次我们汲取教训,也把我们提供的条款改善一些,把时间提前一些,尽量迎合对方的条件。查尔斯在中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前总觉得经纪可有可无,这次感觉没有查尔斯的帮助估计像我们这样远距离商谈能谈下来很难。查尔斯和我先生一起分析了谢媃和德伍的心理和现状,最终想办法让犹犹豫豫的卖方下了决心。
最后一个新的大胆的想法就形成了:直接搬家过去,不能迟疑了。
这次对方在犹犹豫豫中终于答应了将生意卖给我们。在反反复复的电子邮件沟通中终于把主要的问题捋清。剩下的就是如何搬家了。
儿子从学校放寒假回来了。我们一家过了一个安宁祥和的圣诞假期。开花店后,还是第一次,圣诞节期间休息这么长时间。
送走儿子后,先生在网上联系并定下来了一个出租屋。一月下旬看天气预报,定下了出行的日子。出发前和多伦多认识的朋友们一一道别。十几年的朋友们,深厚的感情,一起欢笑,一起为我分享过我的苦乐的朋友们。
我们租了一辆小型的搬家Uhaul卡车,把能装上的必需品和舍不得扔的压箱底的纪念品都塞满了这辆车。选了个艳阳高照的冬季天气一早出发了。虽然在这次的目的地等待我们的可能性有几种,我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这次也可能只是驮着全部家当权当一次旅游了。
既然当成旅游,那就好好观赏一下沿途风景,拍几张漂亮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发发吧。
第一天阳光高照,北上,一路平坦。一路上城市村庄人气还是有的。
第二天向西挺进,天气由阴转为小雪。山区道路崎岖不平,有很多急弯和上坡下坡。公路是沿着大湖边修的。虽然赶时间不敢停留,但是沿途风景非常优美。据当地人说冬天最好沿着内陆一些的另一条公路,11号公路,走比较安全。当时我们没有细致研究,不知道还可以选择11号公路,我们遇到了下小雪的天气,不过总的来说还算顺利。沿途风景在夏天一定会更漂亮。一路上能偶然遇到一些车辆,基本上都是孤独行驶。
夜里温度很低,放在卡车后面的手提电脑给冻坏了。我随身携带的一盆蟹爪兰放在驾驶仓里,一直保护的很好。这盆蟹爪兰已经养了十几年,是我在加拿大买的第一盆花。
一路上都是先生开车,我拿着相机随时拍些照片。在时速一百公里左右的车里拍照片,美丽的景色转眼即逝,没有时间回头。就像我们这次冒险,只能向前,不能回头一样。大湖边上的湖水已结了冰。当我们在高低不平的山道上开时,天空中飘着雪花,道路两边整齐的松树上也挂满了雪,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雪花飘飘的童话世界里。美丽的树林,宁静安详,好像圣诞老人都能随时跳出来似的。
第三天过了两省交界,地势就马上变得无限平坦,前后看不到边,左右也看不到边际。感觉我们的车就像一个小蚂蚁在一个大操场中行驶一样。
七、到达溫尼伯
第三天的下午进入溫尼伯市区。我们是从城东入市,要到城西的机场附近。当时正好是下班高峰,我们用了不到半小时就顺利通过市中心达到目的地了。后来熟悉后才知除非绕道很远,从城东到城西还就得必须要过市中心。溫尼伯这个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就是从市中心的两条主要公路的交叉点开始向四周发散型发展的。
我们在网上看好一家出租房。以前的英语老师桡莱恩帮忙看了看房子的内部状况,就定下了。我们达到溫尼伯后,第一时间便通知了房东,凯尔文。房东夫妻俩出去旅游了,和我们见面的是凯尔文很年轻的女儿,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身材小巧,怀孕在身,是她帮助凯尔文把出租房子的信息放到网上的。
在溫尼伯一个比较温馨的感觉是经常能看到加拿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帮助。房东夫妻俩和他们的女儿两家都住我们这间出租屋附近,女儿在父母出去玩时帮着照看出租屋。我们入住后发现热水炉不能正常工作,凯尔文招呼他的女婿,两人一起去买了一个新的热水锅炉,一起抬到地下室,安装好。我们后来在网上给店里买一些二手用具和家具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我们达到溫尼伯时是一月底,那几天气温回升到零上3、4度,感觉像似春天一般温暖,冰雪都在融化。没有车真是很不方便,上网查了一下,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购物中心,最近的超市走路只要15分钟。好在那几天天气不冷,都是走路去买了一些东西。
我们来温尼伯之前就已经将原来的小面包车交由一家公司托运。原计划我们达到温尼伯时,面包车应该会到了,时间应该能衔接上。但是给托运公司打电话,多次无法联系,便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在网上查找这家公司,才发现有人对这个公司的评价并不好。我们赶紧联系在多伦多的朋友,让朋友到这家公司的停车场看看我们的面包车是否还在。车子果然还在多伦多西郊的一个停车场里。根本没有托运。让人挺生气的。
先生赶紧让朋友叫拖车公司把车拖到我们认识的一间修车行了,避免了丢车的损失。但是我们到新的城市没车用,真是太不方便了。天气又突然变得很冷,只能马上买车了。英语老师桡莱恩开车带我们去看车。那天是真正感受到温尼伯冬天的滋味,零下二十几度,加上风冷就零下三十几度。在室外不到五分钟,就觉得像掉进了冰窟,寒风刺骨,穿得在再厚都会觉得什么都没穿似的。
这期间我们得到修理行和店主夫妻商谈事宜。虽然住的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可以到了,但是天气太冷的原因,最终还是召唤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是个有趣的棕色皮肤年轻人,他自己说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知道我们是从中国来的移民,年轻司机兴奋地说,他一个月可以挣两到三千,他太太挣两千,这在中国是不是很有钱了?
看车也不能老让桡莱恩带我们去。思前想后,先生在网上看中一辆二手皮卡车,让车主把车开到我们住的地方,试车,交钱。在先生和车主试车时,我和车主的太太聊了一会儿。这位太太一直在家里负责家务,卡车的维护也是太太定期到车行去做,太太似乎比车主知道的还要多些。车主一直在一个矿场工作,现在要退休了,夫妻俩准备搬到一个小镇去,卡车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呵呵,估计以后我们也就会像他们一样,搬到小镇去过退休的日子。
八、接手
有了交通工具的便利,交接手续似乎也是一路通畅,稀里哗啦地就办好了,跟前期的犹豫不决完全两样。在实习期间,也听到店主德伍在一个电话上的谈话,电话另一端似乎是他的朋友,并且是知道他是在卖店的。只听德伍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bang!bang!bang!一切就决定了。
看来老店主他们也是觉得变化的很突然。是啊,他们在这个店里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个店是他们生活的方式,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了,突然割舍,可能是会想不通、不习惯了。
二月二日星期一正式接手。
刚开始就碰到一个尴尬的情况。老店主夫妇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习惯,店里暖气开得十足,几乎都有三十度。我和先生有些受不了,特别是我,整天昏昏欲睡,几乎是强撑着睁着眼,脑子迟钝到了极点,时刻不停地看时钟,盼望下班。到家后就盼望着倒头就睡。我们后来招聘的职员克柯,也有同样感受,他后来说起他第一天到店里几乎要流鼻血了。他是特别怕热的人。
老店主培训我们一个月。非常能感受他们对这个店的用心,对店里的角角落落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对产品性能价格了如指掌,有时对零件号码的了解让我都吃惊的不行。谢媃是个非常仔细的管家,零件库收拾的井井有条,零件到库的日期都会标上。刚开始不太了解这样做的用意。后来慢慢理解了,有时看到零件上标注的时间也就可以大致知道此零件的售卖频率了。此外,勤俭节约是他们管理这个生意的一个特点。看到他们,让我时常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勤俭持家是他们那一辈人的主要特点。
电脑是谢媃和德伍头疼的地方,估计也是他们想卖店的原因之一吧。他们还是习惯查书,店里最老的资料书是1973年的,那本书足足有四五十斤重了。谢媃主要在前台接待顾客,查资料,找零件,所以她对工具书籍也极其熟悉。自从供货商要求网上订货后,谢媃勉强能够应付网络功能,但是德伍只要能不碰就不碰电脑。他说他搞不懂它。当我们把车间里的电脑换个速度快一些的后,德伍几乎大发雷霆了,因为新电脑的界面完全不一样了,他不知道如何去找了。
先生每天在想着如何改进,德伍只想着为什么要变啊?不变就行。他们都会向我诉苦,有段时间几乎有些不可调和。特别是在雇员问题上,矛盾立显突出。
谢媃和德伍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谢媃主管前台,德伍主管后面修理,有一个全职、一个兼职人员,再加上他们的大儿子。德伍技术全面,因为年龄大的缘故,经常是他做诊断,手下的那位全职员工做具体工作。兼职员工是位年轻小伙,技术较全面,常常是店里忙时,来帮忙。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在这个店里长大的,技术水平也很好。
谢媃和德伍有六个孩子,五个儿子一个女儿。除了老大其他几位子女都有其他爱好和专长。最初觉得不理解为什么大儿子不接班?其实我们是接手后才知道他们的大儿子在店里工作,有点突然。接手后,谢媃说大儿子四月份后就要到市里工作了。再去了解那位兼职员工,得知他正在准备上学,去学习开塔吊的技术,可能今后会和他叔叔一起创业了。只剩下那位技术不是太全面的全职员工了,让我们顿时有种危机感,必须马上重组人员了。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