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后回头看,加拿大辜负你了吗?
2000年前后,大多伦多地区(GTA)快速发展,无数新移民怀揣梦想来到这里。当时,《Toronto Star》的“Beyond 200”系列报道记录了他们初来乍到的期待与挑战。如今,25年过去,这些移民的故事有了怎样的续集?加拿大,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愿,成为了“机会之国”?

最近,《Toronto Star》回访了当年的主角,也采访了新一代移民。他们的经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1. 土耳其工程师:放弃专业,却成就了下一代
移民28年(1997年抵达)
Ihsan Kayili在土耳其是一名拥有欧洲工程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士。一次偶然陪朋友去加拿大大使馆,他顺手拿了一份移民申请表。
“我说我是工程师,工作人员立刻把表格给了我。可排在我后面的是个学法律的,对方直接说:‘我们不需要你,我们需要工程师。’”Kayili回忆道。
这句话给了他信心。1997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带着妻儿来到多伦多。

然而,现实很快给他泼了冷水。加拿大的工程师执照申请流程极其繁琐,他最终选择放弃,转行做技术员。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帮他优化了简历,却没能帮他找到对口工作。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商场卖珠宝。
“我妻子问我:‘你在家乡是部门主管,我们为什么要来加拿大?’”Kayili苦笑道,“连我的土耳其朋友都嘲笑我。”
40多岁时,他决定重返校园,攻读计算机编程。但毕业时恰逢IT行业低迷,最终,他在教授的推荐下成为了一名补习老师,并和妻子一起创办了补习机构。
虽然对放弃工程专业仍有遗憾,但他更骄傲的是儿子的成就——如今,他的儿子已是多伦多大学的电气工程博士,在渥太华拥有稳定工作。
“或许我的职业梦想没能实现,但我的孩子在这里找到了更好的未来。”
2. 以色列兽医:被偷走的十年
移民25年(1990年抵达)

Joseph Martinez在以色列长大,在意大利取得兽医学位,还娶了一位澳大利亚歌剧演唱家。为了妻子的职业发展,他们决定移民,而加拿大是第一个向他们敞开大门的国家。
米兰的加拿大移民官信誓旦旦地告诉他:“以你的资历,在这里当兽医很容易。”
1990年,年近40的他带着希望来到加拿大,却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陷阱”——外国兽医在加拿大几乎无路可走。考试费用高昂、缺乏支持、制度歧视……他一度只能在农场做清洁工,勉强糊口。
“他们根本没告诉我,在这里拿执照有多难。”Martinez愤懑地说。
最终,他花了近10年时间,通过游说政客、组织同行抗议,才艰难考取执照。如今,他在BC省拥有自己的诊所,但那段挣扎的岁月,他称之为“被偷走的十年”。
“加拿大从其他国家挖走专业人才,却让他们在这里开出租车。”
3. 菲律宾律师:从苦力到司法精英
移民43年(1982年抵达)

Ramon Andal曾是菲律宾的执业律师,但1982年移民温哥华后,他的学历一文不值。为了生存,他只能做苦力。
某天,电视里播放着菲律宾政权更迭的新闻,他忽然决定重拾律师梦。在父亲的资助下,他进入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并立下五个目标:
1. 出版法律著作
2. 服务移民社区
3. 成为出庭律师
4. 教授法律
5. 进入加拿大司法系统
毕业后,一家律所原本要面试他,却在收到他的照片后取消了机会。后来他才知道,对方认为他“不符合形象”。
在导师帮助下,他最终成为一名保险律师。如今,他的五个目标全部实现。
“只有在加拿大,我才能完成这一切。”
4. 印度高管:牺牲事业,换来孩子的未来
移民33年(1992年抵达)
Raja Ramanathan在印度是人力资源高管,妻子是会计师,一家人在巴林生活优渥。但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他们决定移民加拿大。
朋友警告他:“没有‘加拿大经验’,你们很难找到好工作。”但他们还是来了。
起初,他只能帮领救济金的人找工作。直到2000年,他才重返企业界。如今,他的儿女都毕业于名校,从事投行工作。
“在印度,我或许事业更成功,但人生不止事业。我的孩子在这里过得很好,这就够了。”
5. 新一代移民:机会与挑战并存
- 印度新移民Shiva(2018年抵达):

毕业后在多伦多找不到工作,最终搬到大西洋省份,如今已买房定居,但仍感觉“像个外星人”。
- 越南校长Anton(2017年抵达):

为了孩子教育移民,曾送外卖、做清洁工,最终在私立学校找到工作,成为永久居民。
- 墨西哥技术人才Ariel(2020年抵达):
热爱加拿大的安全与多元,但对买房不抱希望:“这里的生活成本比墨西哥城还高。”
加拿大,兑现承诺了吗?
25年过去,有人实现理想,有人被迫转行,有人仍在挣扎。
加拿大是否真的是“机会之国”?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片土地给了许多人重新定义人生的可能——即便过程充满艰辛。
“移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