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0 07:35 来源:
谢先生月前因事到安省东南一个小镇工作,并租住当地一间旅馆房间。谢先生到达旅馆在柜台登记入住后,取得了房间号码,于是到房间休息及安顿行李。进入房间不久,房间的电话就响起来,谢先生接听电话后,致电人自称是前台经理,表示刚才为他办理登记手续的职员是新人,在刷信用卡作为房租按金时出现错误,为更正错误,「经理」遂亲自核对谢先生的信用卡,以代新职员更正错误。由于谢先生较早时真的在前台刷过信用卡,不虞有诈情况下,将发卡机构、信用卡号码及背后的密码,在电话中告诉对方。
其后谢先生收到发卡机构查询电话,查问他有没有在某些城市消费,并且要将他的信用卡取消,再寄一张新信用卡给他。
在本地其中一间大银行防止讹骗部任主管的不愿透露姓名人士表示,银行最近的确发现多宗类似上述情况盗用信用卡资料案,银行方面正在调查,发现事件多发生于一些小旅馆,银行方面因此不排除有「内应」作业,或不法之徒在大堂看到信用卡持有人登记入住情况,偷看到房间号码,在客人入房后立刻用大堂电话致电房间,骗取事主的信用卡资料。
骗徒为使受害人在不知不觉间堕入陷阱,犯案手法一定日日新鲜,如果讹骗方法已经街知巷闻,肯定不容易令人受骗。最近就出现了一个利用当事人一时不察,盗取事主信用卡资料,并在世界各地制造多张信用卡消费及购物,当信用卡持有人或发卡银行察觉时,骗徒已经骗到大笔金钱。
该主管指出,如果信用卡持有人遇到类似情况,最佳办法是向对方表示,会亲自到前台核实及补办手续,这样骗徒就无计可施知难而退。
网上购物遭乘机讹骗是时有发生的事情,最近出现「强逼销售」手法,虽然受害人损失不多,但却无端增添麻烦。
廖太日前登入一个银行集团退休员工电脑网页,被转接到一个出售护肤美容品网站,网上标明如果愿意付4.5元运费,美容品公司就送出试用样品。女事主监于是银行网站转介,相信不会有问题,于是用信用卡支付运费,希望收到样品试一试是否合用。不久真的收到一个小样品,同时发现她的信用卡除了收取运费外,还收取了200多元购物费,廖太认为情况有异,没有将样品打开,并立刻拨电到发卡银行查询,银行表示这属于商业纠纷,银行方面不能作为中间人协调,唯一可以做是将她的信用卡取消,再发一张新卡,建议她自行与该间公司交涉。
廖太致电该公司查询,接线生表示在广告内清楚表示,当样本寄给信用卡持有人后,如10天内没有收到回应,表示适合用该产品,公司便会每月寄一瓶该种护理用品,每月收200多元。廖太表示不适用,并将样品及稍后收到的产品寄回,强调如果不还款,会考虑采取进一步行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美容公司终于退款。
经过这件事后,廖太呼吁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最紧要将一些细节条文读清楚,避免不必要麻烦。
多伦多警队高级警长表示,在旅馆内被人骗了信用卡号码及密码,以及骗徒用不法手段盗走礼物卡内的钱两件事来看,是一种讹骗行为,受害人绝对可以报警要求协助,警方肯定会跟进。
至于在网上购买美容品被不断收钱购物事件,由于在网页上有细文说明,邮购者在收到样品后若干日内没有打电话表示不合用,公司就会寄正式产品来并会收钱。这是由于购买者的疏忽,没有详细阅读细文,美容公司以取巧推销产品手法销售,并不属于讹骗行为,只是一般商业纠纷,所以警方不会受理。受害人可向有关公司所在国家或城市的消费者委员会投诉。
高级警长称,市民要预防受骗的原则是要随时留心,并且保持警觉,不要贪便宜和贪方便。例如旅馆被骗事件,受害人只要清醒一点,加上不要贪方便,接到自称前台经理查询信用卡资料电话后,只要亲自到前台交涉就不会受骗。总而言之,市民在对方要求提供任何个人资料时,一定要有警觉性,如果有怀疑就要拒绝,并且向有关当局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