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车企为何追不上特斯拉?
乔布斯去世不到5年,苹果公司依然是手机界的绝对霸主。如果特斯拉没有了马斯克,这家诞生不过十余年的汽车公司,可能会像丧失动力的火箭一样迅速坠落。
别误会,我并不是要给马斯克唱赞歌,从情感而言,我个人甚至不喜欢这位老总。但是当你理解马斯克是怎样一个人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一众初创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中,只有特斯拉风生水起,也能意识到,只要马斯克在,不管是德系、美系、日系的百年传统车企,还是芸芸互联网造车公司,基本没有希望赶上特斯拉的步伐。
首先问一句,特斯拉为什么能火?是因为它超值的性价比?超长的续航里程?深厚的技术底蕴?富有魅力的品牌形象?
都不是,以上这些方面,传统车企随便拉出来一个品牌,就能甩特斯拉几条街。就算是百公里加速突破3秒的狂暴模式,也并不能讨好那些钟情排气声浪的性能粉。人们疯狂地追捧特斯拉,不是以往常惯有评价普通汽车的标准来评判,而是给人那种难以想象的新奇与惊喜。
我第一次接触Model S,就像站在一台科幻电影的道具旁边。拉风的外形不输法拉利、阿斯顿·马丁这些超跑,车辆解锁后、门把手魔术般从车身里面弹出,坐进车内,一块比iPad大两倍的液晶屏霸气地镶嵌在中控台里,液晶屏下方普通车辆放置变速箱、储物槽的地方,这辆车却空无一物,之前经常以能装几瓶矿泉水来评判这个区域的储物空间,来到Model S上就变得很可笑,因为你愿意的话,可以直接在那里塞一箱。
发动车辆后毫无声息、深踩电门踏板时过山车版的刺激就不提了,来到高速上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这辆车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淡定、轻松地将周围路况尽收眼底,并通过夜景仪表盘来高速你它“看”到的一切。
当你觉得Model S已经足够超前、足够科幻的时候,特斯拉的第二款量产车Model X,再一次无情地嘲笑了我们的想象力。之前让传统车企断定特斯拉无法完成量产的鹰翼门,真的被推向了市场。一进车内,惊喜还没完,从下向上延伸至头顶的一整块巨型玻璃,第一次打破了风挡与车顶之间的界限。
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马斯克,就都不会出现。
研发第一款小规模量产车Roadster时,马斯克就提出要抛弃传统汽车的门把手,改为电子传感器控制。这个建议马上就遭到技术负责人的反对,理由是这样做成本太高、可靠性难以保障,且本已滞后的研发进度会被整个拖慢。
这样的例子,在特斯拉研发新车时不胜枚举,而且很多细节是马斯克突发奇想出的点子,而这些听起来很有意思的小点子,到了工程师那里就变成了恶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马斯克提出Model S要装一台17寸液晶屏,替代掉车内99%的实体按键时,内饰研发负责人该有多么绝望。要知道,特斯拉在构思这块液晶屏幕时,苹果的iPad还没诞生呢。
如果马斯克稍微“理智”一些,面对工程师们的建议和劝说时不再那么固执,那么Model X可能在两年前就能造出来了,特斯拉的Model 3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预订之后最少要等个两三年。不过,那样的话,特斯拉还会像现在这么火吗?
看到这,你可能不知不觉就会想起一个人——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业内早已有人把马斯克比作汽车界的乔布斯,但那是在几年之前,实际上,手里控制着Space X和特斯拉两个行业中的龙头公司,并准备并购Solarcity的马斯克,在一些人眼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乔布斯,更有人把他比作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结合体。
这一点我们不做评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我们不得不探讨的是,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在汽车业,很多成本、技术上不切实际的方案,特斯拉都能够实现?
决定性因素,还是马斯克。
文首我就下了一个听起来很唐突的观点:只要有马斯克在,传统车企和其它造车的IT公司都没有机会赶上特斯拉。下面就通过一些细节,让你明白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马斯克严于律己,严于治人,即便对亲人的要求也要远远超过普通人。第一场婚姻即将结束时,他与前妻Justine争吵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Justine:“我是你的妻子,不是你的员工!”
——马斯克:“如果你是我的员工,我早把你炒了!”
上面这句话,马斯克一点都没夸张,他手下曾有一名员工,在孩子出生时为了亲自见证这一刻,导致他耽误了一场公司的发布会。不久之后,这名员工就被马斯克以一封措辞激烈的电子邮件给辞退。
这些是马斯克严厉、苛刻的一面,他无法容忍任何人耽误他的时间,所以即便是对于颇有名望的人,对马斯克慕名而来想共进晚餐都只能碰碰运气。但在公司内部,如果有人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想法或建议,不管他级别有多低,马斯克都会耐心且认真地去交流。
另外,从创立Space X造火箭,到加入特斯拉研发电动汽车,马斯克都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他最初的本职工作是IT行业。马斯克早期给人的印象不是互联网造车,而是互联网造火箭。
但和国内那些吵着要造车的互联网公司的老总不同,马斯克一旦决定涉入一个行业,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专家。
SpaceX曾有一名入职不久的新员工,一天遇到马斯克时,老板突然向它问起了一些基础的原理知识,一开始员工以为马斯克是在考察他的专业能力,后来才发现老板是在非常认真的向他学习。而在某一方面不把他90%的知识学到手之前,马斯克是不会罢休的。
所以,不管是在SpaceX还是特斯拉,马斯克从来都不是一个只在最顶端坐战略指引的角色,他要参与到火箭燃料箱的焊接方式、Model S座椅的形状等极端细致入微的层面。这样以来,不论是造火箭还是造电动车,技术人员从内到外方方面面遇到的难题,马斯克听过汇报后都能马上理解,并能果断地在下属提供的解决方案中做出抉择。
说到这里,马斯克个人作为两家公司的掌舵者,已经让他成为同行业中难以超越的一座高峰。对于他属下的员工,将马斯克称为老板或CEO都不恰当,他的领导方式更像是一个将军,而他所带领的公司,就是战斗力极强、气势高昂的军队。
马斯克之所以能做到这点,除了他的个人魅力与管理能力,还有深植所有员工心中的两个宏伟的目标。对于特斯拉,这个目标是将交通改造为环保的环保电气时代,而对于SpaceX,这个目标是上火星。
和载人远征火星一样,特斯拉要凭借自己改变整个交通的格局,也是一个听起来有点荒唐的笑话,马斯克的员工们也明白其中的难度。但是SpaceX和特斯拉公司的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种信念,就是只要马斯克制定了目标,不过有多难、实现起来要多久,总有可能实现。
迄今为止,马斯克做出的每个承诺,在一开始都招来一片讥讽,例如SpaceX当时要挑战航空航天业的巨头,鼎鼎大名的波音与洛克希德,最终也确实依靠更低的成本和更先进的解决方案,从这些劲敌口中抢下了NASA的订单。
特斯拉的每一款车型,从最初的Roadster、到Model S,再到最近的Model X,虽然发布时间总是会比马斯克宣称的要晚上一两年,但他承诺的所有性能与配置,都不打折扣地一一实现。
有了这样的个人魅力,特斯拉在招募员工时就有了其它企业无法企及的优势。特斯拉十分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因为对他们来说,提供5万美元年薪可以从斯坦福、麻省理工这些名校中招募到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年轻毕业生,而花10万美元以上的成本,虽然能请到一些资深人才,但他们很少会像战斗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
这些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是马斯克的粉丝。
有马将军坐镇,试问有谁能够打败特斯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