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永远消失 温哥华要大修唐人街老楼
拥有过百年历史的中华会馆是其中一幢需要修复的传统建筑物。顾问报告指出,如果不进行大型修复工程,12幢华埠传统建筑物最终会因日久失修而永远消失。(伍皑婷摄)
温哥华唐人街久负盛名,但若不进行翻新,一些传统建筑物岌岌可危会永远消失。温哥华市议会昨日一致通过拨款360万元,资助总额3600万元的会馆传承计划(Chinese Society Legacy Program),为唐人街12幢堂所和会馆进行大型修复工程。
明报说市府早前委託本地一间顾问公司,今年8月就华埠12幢传统大楼的建筑状况和需要的维修项目撰写“华埠宗亲会及会馆传承报告”。报告指,该批大楼屹立在华埠心臟地带平均有100年,当中最有历史的一幢是位于卡罗街(Carrall St.)的林西河总堂,建于1903年。
由于堂所没有足够的收入,这些建筑物自建成以来都没有进行过重大的维修,如今,估计这些建筑物的功能性只剩下46%,全不及格,并且正朝彻底破败的方向衰坏,必须在未来3至5年进行重大维修,才能把建筑物的状况稳定下来,并恢复正常功能。
顾问报告指出,这些建筑物内大部分具有传统文化的构造部分,已因日久失修等原因被摒弃或拆卸;所有建筑物的外墙均需大幅维修或翻新,现有的消防及建筑物安全系统已经残旧,需要更新升级;大楼老化加速是因为建筑材料已到达其使用限期。
报告就各堂所和会馆的现况进行估算,指出这12幢传统建筑物共需3600万元的修葺费用。
其中包括﹕2900万元用于稳定建筑物结构、防地震工程;600万元用于改善建筑物的空间使用,为堂所制造稳定财政收入的机会;100万元用来成立导师计划,协助各堂所学习长远管理及保养物业的知识等。
报告并说传承计划的预算,主要用于修复12家堂所建筑物的基础,并不包括更昂贵的工程,例如开发工程等。必须等到各堂所能创造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为这些更复杂的工程进行长远规划。
经过多番讨论和修订后,市议会最后投票接纳报告建议,拨出360万元,并承诺与华裔社区合作落实融资方案,向省府及联邦政府游说。市议会又要求市府职员在3个月后再向市议员汇报计划的进度。
12幢需作维修的传统建筑物为:林西河总堂、黄氏宗亲会—汉升体育会、禺山总公所、陈荣阳总堂、黄氏宗亲会—文疆学校、龙岗亲义公所、马氏宗亲会、中华会馆、陈颖川总堂、铁城崇义会、中国国民党大楼、余风采堂(见表)。
两个融资方案
华埠宗亲会及会馆传承计划目前确认的资金只有市政府所拨出的360万元,其余款项必须来自其他地方,市府报告对此提出两个融资方案。
第一个融资方案,是要求各堂所向银行借贷合共1800万元,作为主要的经费来源,但是报告亦提到部分社团早已订下规条,不可以用堂所的名义借贷,令该方案难以实行。
另一个方案则是游说省府和联邦政府拨款近2300万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暂时未有任何政府部门作出拨款承诺,传承计划是否能够实行,存在变数。
另外,两个方案都提出透过银行向公众推出“社区债券”(Community Bond),回报率为3%,目标可筹集到300万元。
报告亦提到华裔社团成员平均年龄为67岁,都是义务性质,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认为华裔社团可透过传统大楼的修复吸引年轻新成员加入,而且若不进行大型的翻新计划,该批华埠传统建筑物最终会因日久失修而永远消失。
马氏宗亲会边修边筹260万
华埠12幢需要进行大型修复的传统建筑物中,包括位于片打东街的马氏宗亲会。代表该会到市议会发言的马清石,也是华埠侨团建筑物协会主席,他说根据顾问报告,马氏宗亲会所需的维修费用估计高达260万元,当中还未包括过百万元的防震工程费用。马清石对于市议会通过拨款推行传承计划感到高兴,认为是踏出了第一步。
马清石透露,虽然拨款仍未到位,但马氏宗亲会大楼的维修工程,已经作好准备,将于明年展开。
他笑说,目前只能“有多少钱便做多少”,如果要等到集齐所有资金才进行,就会拖得太久,万一拖到结构出现问题,那时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马清石说,希望市政府和华埠各社团尽快投入工作,包括向省府和联邦政府提出计划书,争取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