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知道想要什么样的车?
近来,有汽车品牌搞起了“众包”,把一款新车的设计任务交给社会上那些“卧龙岗散淡的人”。这种搞法,说白了就是“你行你上”,你不是老吐槽现在的车型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吗?自己搞一辆车试试。
问题来了,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一款什么样的汽车吗?
这个问题,让人想起老亨利·福特开始造车时的一个心得。老同志说:“拿件商品问100个人,他们希望它如何制造,80个人会说不知道,让你看着办;15个人觉得好歹说点什么;只有剩下的5个人真有想法和自己的理由”。
上世纪初,老亨利·福特忙着各种探索试验,一会儿要造跑得最快的车,一会儿要做又轻又坚固的车。搞来搞去,他想明白了,生意要做大,不能为那5个有想法的人造车,这些人需要的是昂贵的定制车型;为那95个没啥想法的人设计一种便宜耐用的车才是王道——于是,一代名车福特T型车闪亮登场并开启了一个汽车普及的新时代。
亨利·福特琢磨出来的T型车简洁、可靠、耐用、便宜,迅速成为人民之车
100年前的人,对汽车没啥自己的想法,现在的人呢?
现在有些人依然对汽车没啥想法,买车时,就是车市上转,转着转着,一看,呀!这车挺好看,就选它吧!这种人不算少,但更多的人看车时很挑剔,逛车市时对车子品头论足:这个大灯再扁点就好看多了,车身上这根线条太丑了,仪表台太土气了,座椅再软点就更舒服了……
你会发现身边的“汽车专家”越来越多,说起车来头头是道,外观、内饰、性能、操控,好象随便谁都能来几句。不管是真懂假懂吧,你肯定不能说现在的人对汽车没想法,相反,很多人很有想法。
再有想法也白搭。汽车是个特殊的商品,一款车从研发立项到上市,通常要5年左右的时间,现在搞得快些,也要两三年。你看到的车,已经是折腾了几年的东西,即使你对某些地方很有意见,即使你的意见被汽车厂商高度重视,即使厂商想去修改,总要等到两年以后汽车中期改款的时候吧。
当然,汽车厂商在研发一款新车时,也会对用户做些调查,也会有“产品诊所”之类的设置,请二三十个潜在用户对研发的车型提些意见,但毕竟范围太小,听到的声音也未必有什么代表性。
“众包”不是太新鲜的事儿,小米手机就搞过,在汽车圈儿,凯翼这个年轻的汽车品牌应该是第一家尝试这种新玩儿法的。在汽车圈儿搞“众包”,创意很好,难度不小。
现在的人,在汽车方面的见识已经比较丰富,100个想买车的人里头,可能会有80个人大概知道自己想要辆什么样的车;80个人里头,还会有40个明确知道自己想买什么样的车。这40个人,就可能有人参与到“众包”里过过瘾。
问题是,吐槽容易、提建议容易,但能动手设计的人就很少了。汽车设计是个比较专业的活儿,你得又懂车又懂设计,这样的人,不是院校汽车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是各汽车企业的设计人员,还有可能是独立的设计师。就庞大的汽车买家群体而言,能动手搞设计的人很少,但这些人数加起来,跟某个汽车厂商的设计团队相比,还是很壮观的。
搞次汽车设计的“众包”,最大的好处倒不一定是有多少设计师参加,而是看这些设计师能不能就此“搞搞新意思”。在汽车厂商“严密”的体系之下,这些年汽车设计变得越来越沉闷,很难看到让人惊喜、让人心跳、让人尖叫的车型。偶有好些的设计,不是厂商自己滥用,搞出一堆葫芦娃;就是被别人山寨,搞出一堆模仿秀。
汽车设计非常“专业”,规矩很多,一般人不带你玩儿
参与“众包”设计,没有车型“家族化”的条条框框,没有一堆不能更改的比例、线条、尺寸,没有设计总监牛哄哄地指手画脚,设计师们一定很爽,会把在脑袋里憋了好久的想法哗哗倒出来。设计系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更是了无挂碍,天知道他们会设计出怎样的车型!
不会动手设计的人,围观看热闹还是没问题的,看过眼的设计就赞一赞,看不上的就喷一喷,乐呵乐呵得了。
凯翼众包汽车设计项目中提交的作品,这外观、这座舱,挺带劲嘛!
咱不会画设计图,但咱可以在“小任务”上出主意。在凯翼汽车“众包”的中,有个“车上存雨伞”的小任务,有人建议把伞头上集成一个破窗锤以备不时之需,有人建议把伞藏到座椅头枕中,还有人脑洞大开,提出在车身上掏个洞放伞,外边搞个类似油箱盖的东西盖上,说是乘客下车后拿伞方便……看看,群众的智慧还是很丰富多彩的嘛!
在开过两三辆车之后,我没事儿就琢磨中国的家用车应该是什么样?尺寸多大、底盘多高、座椅怎么布置、门怎么开、中控大屏上应该有什么功能、内饰板应该用什么材料……想法挺多,最多也就是自己写出来过过干瘾。现在有了“众包”这种玩儿法,我很好奇,大家究竟会玩儿出一款什么样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