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物价、养老…作别2016,你在温村还好吗?
2016匆匆而过,这一年日子挺苦,挺忙,不知道身在温村的你,过得一向可好?
岁末年初,有媒体走访华裔居民,发现大家关注的焦点,无非都是集中在买房置业、教育医疗以及养老问题上,留学生们纠结15%的海外买家物业转让税,期盼着能有所修改;年轻的父母担忧子女教育问题;老人们则关注飞速上涨的物价和缓慢得让人心焦的医疗效率。
再过几十个小时,我们就将迎来2017年,舆论普遍认为,这必将是动荡的一年;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推出的新政或将影响加国经济。同时,卑诗省也将迎来又一次省选,每项决定都会关乎民生。
老人:物价、物价、物价!
63岁的青岛移民王百利说,她是在10年前定居列治文,这邪念感受最深的就是飞涨的物价。刚来时每磅猪肉不过0.89元,赶上促销还会更低,但现在全部涨至2.99元;猪脚当初是0.68元,现在则变成了1.99元,还不知道是否会继续飙涨。而和这些飞速上涨的物价相比,收入则几乎没有什么改观,所以即便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依旧感觉压力山大。她说,相信这样的感觉不会就是她一人,物价飙升对于老人而言负担最重,尤其是对那些在本地没有退休金的老人。
此外,说道其他生活开销大,王百利也是一肚子苦水。公交车票也是一涨再涨。在美国洛杉矶,一年的车票也就150元左右,而在温哥华3个月的票价就要超过这个数。虽然老人票有优惠,但要到65岁才能申请,很希望省里能把这个年龄调低至60岁。
至于医疗,缓慢的效率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王百利直言,在温哥华想见家庭医生要等待很长时间,小病要不拖好了,要不拖死了,而且有些医生还很不负责。她曾经有一个同乡,症状已经非常明显,后来经确诊为直肠癌,但之前每次见家庭医生,给的建议就是验血和回家休息,简直就是拿生命开玩笑。
家长:关注子女教育
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孩子的教育更让人操心的事,华裔父母更是如此。
年轻父亲王延旭说,早前他和妻子想在温西区给孩子报读幼儿园,结果但凡名声差不多的学校,均已满额。他很奇怪,难道幼儿园的位置会那么抢手?后来才听其他家长说,想入读知名幼儿园,都要提前1-2年就开始排队申请。最后没办法,只能把孩子送到列治文一间普通幼儿园。
新移民周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谈到教育她也非常头痛,两个孩子大的4岁,小的一岁半,她希望让孩子进入一所知名幼儿园,然后自己腾出时间找工作,参与社会,但一路打听下来才发现,连普通的都不好进,“人家都是提前几年就申请,我们刚来,怎么可能申请得到。”至今,她和先生为了孩子幼儿园的事已经跑了三个多月,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希望政府能够均衡一下大温各区的教育资源,提高一下效率。”
留学生:恼人的转让税
80后的国际生朱宏胤则说,自己对政经类新闻并没什么兴趣,可现在也开始关注,目前最想知道的,就是明年省府会否对15%的物业转让税做出调整。"他透露,自己临近毕业了,打算留在温市创业,开设一间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原本想买个两室公寓,结果刚要行动,省府向海外买家推出的重税政策就来了,一下子要多花最少10万。”可他也坦言,即便政策不变,房子该买也还是要买的。
而移民已经四年的李先生则表示,作为本地居民,他和身边很多人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发现大家其实都不愿意看到房价疯涨,因为炒房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买房都是用来住的,即便几年后再卖也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房价飞涨,各种费用也要飞涨,无形中只会增加自己的生活成本。
对于走过的2016,和即将到来的2017,尽管各年龄层人士或抱怨,或吐槽,但归根结底大家也都对自己的生活寄予无限希望。最后,我们借用传媒大咖《南方周末》的一段新年献词,祝福异乡的你我,新年快乐。
没有一次经历会白费,没有一声叹息不留下回响。即便走遍千山万水,始终保持能力重回原乡。那里有泪水打湿的童年,那风中飘飞着母亲的白发。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轻轻对自己道一声:辛苦了。然后每一天早起,去追赶即将驶走的地铁,或挤上正要离开的公交。
2017,我们整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