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种族观念仍然严重!谁能来拯救?
从历史上看,加拿大是个具有移民传统的国家,但一直是以欧裔,尤其是来自中欧和西欧的移民为主,其文化也是欧洲中心主义文化为绝对主流。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地移民而来的人口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异文化因素随之进入加拿大。也就是说,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通过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熏陶而存在的观念。同时,这些新移民在当地和国家事务中开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也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以前从未意识到的新型的种族关系。直到现在,当加拿大人谈到种族歧视、社会及个人偏见、刻板印象时,一般是指主流社会群体。
虽然这些年加拿大社会以包容多族裔和多元文化著称。不过,当一个年轻人把自己的异族恋人带回家见父母的时候,或者当他们在公众场合手拉手的时候,他们感到的“包容”恐怕和加拿大移民部讲的不太一样。加拿大学者米奈尔.玛塔尼(Minelle Mahtani)认为,异族情侣和他们组成的家庭仍然是对加拿大社会包容底线的测试。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1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仅有5%的加拿大夫妻或同居伴侣由不同族裔组成。这个比例在城市地区略高:多伦多达到8%, 温哥华10%。当然,这已经是20年前的两倍还多。
2010年,新斯科舍省的霍尔夫妇的院子里被人仿效三K党扔进一个燃烧的十字架,肇事者后被定罪。
加拿大多族裔和睦相处被浪漫化
玛塔尼在多伦多大学人文地理学系任教,从事族裔研究多年,并在2014年出版了一本专著。她本人也是在异族通婚的家庭里长大的,因此对这个问题有切身感受。《环球邮报》记者Zosia Bielski本周采访了她。
玛塔尼认为,我们把加拿大的多族裔和睦相处浪漫化了。实际上,尽管异族相恋和异族通婚比过去普遍了。但是身在其中的人仍然会遇到许多种族主义的反应。许多人并没有真正接受跨种族关系。一些学者把这些人的态度称为“压制性的容忍”。
几年前,Cheerios麦圈用了一个由白人妈妈、黑人爸爸和混血女儿组成的家庭来做广告,因此收到了大量种族主义评论。玛塔尼说,这说明对种族混合的愤怒源远流长,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消失。
混血儿的成长过程
玛塔尼在为自己的书搜集资料时和许多出生于异族通婚家庭的人交谈过。他们的父母多半相识于上个世纪70年代或更早一些。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这样讲“政治正确”,人们在发表种族主义评论时更直接、更无所顾忌。
但是这些父母却很少让孩子知道他们的真实处境。他们更愿意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结果是当这些孩子进了学校、自己遇到种族歧视的时候,起初还以为是加拿大人心不古了。
这个成长过程中的断裂使他们在自己当了父母以后,会和孩子非常坦率地谈论这个问题。
保守党议员庄文浩一家
混血儿的择偶倾向随着年龄变化
玛塔尼采访了一些大多地区的女性混血儿,发现她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择偶倾向。她们在16岁到20岁之间希望找个白人男朋友。玛塔尼说,她们在这个年龄段把白人看成是一个更优秀的群体,向往成为其中一员。
但是进了大学以后,她们开始在属于自己“更种族化”的那一半血统的群体里找男朋友。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是亚裔和白人混血,她们会找亚裔;如果本身是黑白混血,她们会找黑人。
而到了接近30岁的时候,她们终于意识到找一个跟自己合得来的人是最重要的。她们选择的伴侣喜欢同样的音乐,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至于对方属于哪一个族裔,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反倒对她们不重要了。玛塔尼说,这个变化“令人振奋”。
异族通婚可以消除隔阂
其实,欧美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跨种族—族群婚姻可以起到消除隔阂的作用,因为来自于两个不同文化圈的个体的结合,并不单单是两个人在生理和情感上的结合,而是这两个个体所代表的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的过程。曾经有一个现实的案例,男方是加拿大华裔,他在20岁时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并且在当地认识了一位爱尔兰裔的第二代加拿大白人女性,与之相恋并结为夫妻。女方的父母和其居住在英国的亲戚起初对中国历史文化并不了解也不十分关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许多对华人的典型刻板印象。比如,中国男子腼腆、体力较差,并且认为中国男性都受过武术教育,还具有黑社会的大男子主义倾向。
然而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了解,这个爱尔兰裔的加拿大家庭对这个华裔男子的认识逐渐发生改变,通过对他本人的了解,颠覆了以上对中国男性的刻板印象,还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极大兴趣。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他的岳母在课堂中更加积极地推动对不同族裔文化的认知教育,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亲戚们也更多注意汲取跟中国相关的新闻报道。在奥林匹克火炬传递事件中,对中国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表现出极大的支持,对暴徒的行径表现出很大的愤慨。而男方的家庭也更多地尝试去了解女方爱尔兰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复国运动,并对他们历史上所遭受的种种磨难和现今社会中面临的各种不公平待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这样一来,夫妻双方家庭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通过一个成功的通婚案例,族群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至少双方文化的距离拉近了,因为一方作为英国的弱势族群,另一方作为二战中的受害者,这两个通过跨族裔建立起来的家庭在感情和历史观价值观上找到了一定的基点,并以此作为感情依托的桥梁。双方家庭大约有二十个人受到了这一对夫妻结合所带来的社会文化融合的影响,这还不包括双方家庭会波及到的社会人脉中的影响。
已故新民主党领袖雷顿和妻子邹至蕙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良性跨族裔婚姻都可以起到消除族际冲突的作用。然而,是否所有跨族裔婚姻都可以起到消除族际文化隔阂的作用,这是值得商榷的。在跨族裔婚姻中,考察其良性与否应将以下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男女双方的个人性格、教育程度、价值观、婚姻动机、各自族群的历史文化差异等所造成的婚姻内冲突,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