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回国 在加拿大待久了感觉回不去了
Vansky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视作侵权
凤尾鱼昨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边开车边有点走神(小伙伴们不要模仿,凤尾鱼也是很偶尔才会走神的。。。),恍惚的想到若干年前只身来到温哥华求学的情景。想起第一天晚上在homestay家里,倒时差睡不着,又想家,任性的用全球通的手机(年纪够的人都知道尼玛全球通有多贵!)往家里打电话。一边哇哇大哭,一边说着:“我不要在这待着,我要回家!”之类的话。然后默默下定决心,在温哥华这个陌生地方上个半年学就回北京!万万没想到,这半年一下就变成了若干年。陌生的温哥华居然变成了比生我养我的北京还熟的地方。
以前也想过毕业之后回北京,毕竟要说适合年轻人奋斗,北京跟温哥华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上。可是,在放假回去了几次之后,看着在北京的朋友们一个个都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小家打拼的不错,凤尾鱼反到有点退却了。
北京已经不是凤尾鱼作为学生时候离开的那个只有学校和家的地方了。虽说是地道的北京大妞,可是在来温哥华之前,北京在凤尾鱼的心理基本就是东三环,顶多往西一点到二环,活动范围基本就是家和学校附近。长大之后,朋友们工作的地方真的是遍布大北京,约见面的地点也出现了一堆凤尾鱼只听说过却没去过的地名。想想,凤尾鱼在北美也是看着地图跟着路标哪都去过,很少迷路的。怎么突然间北京在凤尾鱼眼里就变得如此陌生了呢。不管约在哪,坐车的时候肯定会坐反,到了地方也只能站定等朋友来接,完全没有回家应有的熟悉和潇洒。那个时候凤尾鱼就有感觉,回不去了。
再说说那些努力打拼的朋友们。因为大家都在上班,所以约见面真的很费劲。在温哥华,就算是大家上班,5点左右基本都能正常完事,六点半左右怎么都能见面了。可是在北京,如果是工作日约会,基本都要约在7点以后,因为有人6点下班,有人下班以后常常要加班,加上北京的交通,凤尾鱼的记录是约的7点,结果9点钟才吃上饭……朋友们见面也会抱怨,可是最后总会变成,加班就是要加啊,你不干有的是人抢着干,北京有能力的人太多,不努力说淘汰就被淘汰了。看着朋友们这种拼搏的小状态,凤尾鱼的感觉就是,完了,回不去了。
朋友们的忙碌也是理由充足,北京的生活成本实在是太吓人,即使是跟贵绝北美的温哥华相比。每次回去吃饭都会被吓到,记忆中只要几块钱的卤煮,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几十块钱。感觉上一年回北京看电影还只要小几十块钱,什么时候就变成了三位数。看见朋友在朋友圈调侃,现在兜里不揣个一千块钱,出去到个垃圾心里都没底。虽然温哥华在物价方面并不比北京强多少,不过以收入百分比来说还是凤尾鱼可以接受的范围的。记得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话(好像又暴露年龄了哈……):你爱他,就带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你恨他,也带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在凤尾鱼心里北京也开始变成这样一样地方,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或者金钱,那么北京就是天堂。反之,在北京可能会过的很辛苦。对于凤尾鱼来说就是,回不去了。
除了这些原则问题,就是一些生活细节。每次回北京,过马路对凤尾鱼来说都是一场生死考验。跟着大波人马不等红绿灯过马路吧,跟不上人家匆匆的脚步,常常一个人被落在马路中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乖乖的一个人傻傻等红绿灯吧,就算是变了绿灯,总是会忘记右转的车辆是不会让行人的,经历了多个九死一生的时刻之后才稍稍找回来一点过马路的技巧。再说说帮人开门,如果是先走过去,总是会习惯性的帮后面的人留门,这个时候后面的人就会用异样的眼光上下打量你一番,然后穿过你扬长而去。如果是走在别人后面……凤尾鱼都不记得有多少次,差点被门拍脸的经历……说多了都是泪啊,回不去的感觉。
在温哥华时间久了,习惯了不靠别人自己认路,习惯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习惯了相对不那么拥堵的交通,习惯了相对不那么激烈的竞争。曾经跟人半开玩笑说:“决定留在温哥华,从来不是觉得北京不好,而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已经配不上现在这个大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