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主流媒体罕见发声 为大陆移民洗白
Vansky编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视作侵权
加拿大主流媒体一直以来都很少谈及华裔移民。偶尔提起,也是中国人在加拿大房价的一路高歌中扮演了何种角色,炒楼、摩货、违规众筹等等,总之不甚光彩。然而,此次《《环球邮报》》用了四个月的时间,采访了数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从移民原因到移民后的生活再到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事无巨细的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解读,整体看来较为客观地描绘了中国富裕移民群体的面貌。
《环球邮报》这次关于大陆移民的深度报道,发表在昨天8月2日,15%外籍买家税实施的第一天,这不仅仅是巧合。最新数据显示,外国买家在低陆平原的房产交易中占到了10 %,其中来自中国的买家最多,人们对外国买家推高当地房价的怨愤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波及来自中国的移民。
在针对外国买家的税收政策出台之后,新民主党省议员大卫·伊比认为这还不够,应该调查那些住在数百万豪宅中却申报零收入的人。这一观点再次助长了人们对中国大陆移民的怀疑。许多新来加的移民倍感困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成了愤怒的加拿大人口诛笔伐的焦点。甚至,新的税收也被理解成不欢迎他们的另一个迹象。
文章一开头,就抛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仇富吗?初来乍到的中国富裕移民想不通,为什么加拿大在欢迎我们的资金的同时又蔑视我们?
以下是《环球邮报》采访的部分内容:
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是近年温哥华主流移民的代表,他们与温哥华人在过去160年里熟知的中国移民不同,不再是来自广东农村、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从2000年以来,根据联邦数据统计,有139,890位移民来自中国大陆的南京,上海,哈尔滨,北京,广州,青岛。
这些移民是加拿大人从没见到过的,至少没见过这么多。这些大陆移民带着财富和自信而来,他们都是中国经济腾飞之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现在的中国无疑是个“造富”大国,从2013年到2014年的短短一年间,百万富翁的数量就从240万猛增到了360万。
沉默的“中国人”
在《环球邮报》看来,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群体是沉默的,庞大却被遗忘,尽管目前50万华裔移民中,有40%来自中国大陆。相比起他们的数量,他们发出的声音却少的可怜。
与目前情形相似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量香港移民涌入温哥华,引发了本地媒体的大量讨论,人们同样关注他们建起了大量的怪兽屋、砍伐了大量的树木、父亲做“空中飞人”的不完整家庭、被宠坏的飙车富二代,甚至将他们和潜在犯罪的可能性联系到一起。
不同的是,曾经被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移民在语言上具有优势,同时他们更能理解西方文化,因此他们能够更快融入。反观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没有语言优势,没有代言人,于是就没有“积极的故事来平衡舆论”。现在,媒体对中国大陆移民的描述更刻板,更负面。在许多社交媒体甚至在主流媒体上,对中国大陆移民的描述通常是“炒高房价”、“把非法所得洗入加拿大”、“把住宅作为储钱罐”、“花钱买身份”、“挥霍无度的富二代”和“不交税享受加拿大福利”等等。然而,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嘛?
在接受《《环球邮报》》采访的人中,没有一个是从事房产生意的,没人把孩子培养成了富二代,他们也不是腐败的政府官员。总的来说,这些人和本地媒体长期以来所宣传的中国大陆移民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
Cindy刘,上海移民
“我认为我们可以算是环境难民或者政治难民,”Cindy刘在她位于57街加Granville街的大宅子里,一边喝茶一边接受《环球邮报》的采访。房子是殖民时期风格的建筑,一个不合时宜的圣诞铃铛装饰依旧挂在大门上,屋内,随处可见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古董家具。
两年以前,她和她的丈夫David 李,还在上海为各种工作提供启动投资。
他们在2014年7月离开中国,在温哥华这栋价值250万加币的房子里定居。
“我们交税,可是我们在中国得不到和我们交的税相等的权利,”李先生说,李先生穿了一身运动装束,在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整理花园。
他们主要是担心他们15岁的儿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的儿子现在就读于St. George私立中学。他们说中国的学习更在乎的是给孩子进行洗脑而不是真正的教育。
“中式教育更注重控制孩子们的思想。”李先生说。
李先生夫妇喜欢温哥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想在这里继续奋斗做生意。
李先生今年50岁,他表示,如果他再年轻一点他可能会选择去美国,可是美国对于他这样的投资移民来说来风险更大一些。美国的投资移民需要50万美金,而加拿大只需要12万加币。
刘太太今年39岁,在她看来美国更适合那些想奋斗变得更富裕的人,“温哥华是生活的地方。”
老吴
“人们有钱的太快,”吴先生说。老吴是1996年技术移民来加拿大的,在拿到加拿大身份之后,回到中国10年,挣钱后在2008年带着家人重新回到温哥华定居。“有钱了之后,素质没跟上,穷了太久,一有钱就想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老吴是那些在两个国家奔波,在中国经济腾飞之后拿了加拿大国籍在中国挣钱的人之一。他在1996年就以技术移民的身份来到加拿大。(当时他和太太住在伦敦,吴先生在那里学习经济,为了温哥华的海鲜而决定搬到温哥华。)
但是他在北京工作了十年的时间,主要从事防弹衣进口。他足够富裕,在Maple Ridge拥有一个农庄的同时在高贵林拥有住宅。他正在考房产经纪的牌照,他说是一部分原因是居住成本增高要贴补家用。他想做一个类似于ancestry.com的网站。他觉得中国人都很在乎自己的根,有一个这样的网站可以帮助中国人找到自己的出处和家谱。同时,他希望能在他的农场建一个小的房车公园,来种植花草和养些小动物。“我很喜欢花草和农场的感觉。”
在谈到有些人不得不回流中国的时候,老吴说:“当你看到银行账户里的钱日渐减少,你就不得不回去了。”
Sam 彭
“他们很像当年的比弗利山乡巴佬,”彭先生如此描述新移民。他说他在15年前通过技术移民来列治文的时候也是那样——开车开的飞快,讲话声音又大。
现在他看到许多新移民跟他当时很像,彭先生说,他正在建立一个由温哥华大陆移民为主的投资联合会。
“他们没有自信,在经过很长的贫穷的童年之后,一夜暴富,他们想让大家都知道他们多有钱。”彭先生说。
彭先生认为,新移民应该努力让自己适应加拿大的生活,包括参加志愿者活动、对社区做出贡献,甚至可以从每天早晨和别人打招呼做起。
其实,近年来到加拿大的中国新移民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他们对融入当地生活更加积极努力,然而加拿大主流的英文媒体却鲜有报道。比如麦堡山火中,大温地区的中国移民募捐了二十多万元就被很多英文媒体忽略了。
Anita 何
Anita何和她的三个孩子住在列治文Terra Nova地区的一栋不小的独立屋里,她在2013年以160万加币买下的这栋房子。她告诉记者,他知道有人在加拿大避税的时候非常失望,她说她在加拿大和中国的投资都有在交税。
“交税是很公平的,我的孩子们在这里又安全又高兴,”何女士说,她在两年前移民,她认为中国的污染导致环境越来越糟糕。“很多人不愿意交税,那是很自私的。”
但是她的前夫还在中国云南经商,并在中国交税,给她和孩子汇钱。何女士今年48岁,移民主要为了孩子,在孩子们都去附近的公校上课时,她会去上一些唱歌的课程,或者在家弹古琴。她的房子看起来就是个普通加拿大家庭,门厅摆满了孩子的鞋和衣服,墙上挂的都是家里人的照片和小装饰。
她的问题是如何把在中国挣的钱汇到加拿大。由于中国的外汇管制,人们每年对境外汇款不能超过5万美金。当然,对于那些想钻空子的人,也有许多别的途径可以把钱汇出来。
何女士说他的钱有一部分会经过香港汇过来(她有香港的身份)。很多人也说他们会慢慢通过5万美金的限额把钱转出来,够用就好,这样孩子也不会变成“公主我最大”里面那些富二代们一样。
在《环球邮报》采访的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提到许多大家关注的话题,比如空中飞人,技术移民投资移民问题,房价,教育等等。在报道中,《环球邮报》竭力想要把这些移民描绘成普通加拿大人的一员,但又会指出许多加拿大人对中国移民的固有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极力洗白大陆移民的文章的评论区,90%的评论几乎一边倒的抨击中国人,怒斥中国移民为加拿大带来的种种不好。看来洗白之路漫漫,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