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移民“加分捷径”?留学生月花$2000死磕!
华人在美国是怎样的存在?
2016-02-23 11:17 来源:Vansky
最近,有两件事情在美国的华人圈中引起巨大关注。一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社交网络发了个状态“扬言”要枪杀教授后,被校方开除并被警方遣返回国,二是纽约的华人警员梁彼得因枪支走火误伤非裔青年致死一案被裁定有罪,在华人中激起强烈不满和愤慨,将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如此这般,大洋彼岸的同胞兄弟姐妹也是让我们操碎了心。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米国的华人。
留学生被开除遣返的事,根据当事人描述,过程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微博@北美吐槽君
以上这波当事人自己的吐槽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有人说,“假的吧?言论自由啊!”,“美帝情商有问题?感情我说了一句话就可以直接判断我的真实意图?”也有人说,“这真的是自己作大死”,还有人说,“No zuo no die. 话说,Ins也有中文监管员?”
据美国《爱荷华日报》(The Daily Iowan)报道,爱荷华大学学生,22岁的倪汉祥(化名,英文写作Hanxiang Ni),在2月2日被学校开除,两天后,乘坐一趟到上海的飞机离开美国。这名学生说,被开除是在他在社交网络上发了一条状态之后,而这条状态被学校发现有“威胁”嫌疑。
倪同学此前在社交网络Instagram上的贴图
也就是说,一个在米国的中国留学生,因为在Ins上发了“这学期我这么认真学习,如果学校还是让我挂了就让教授们体会下当年卢刚的恐惧”这么一条状态而被开除,遣返回国。嗯,同时获得被开除和被遣返这么两件“大礼包”,经历一般人看不到的“人生风景”,就是这么简单。这名童鞋,你中人生大奖了!
看到这,也许很多年轻看客会问,传说中的,在这名学生发的状态中提到的,卢刚是哪个?我们来回顾一下——
卢刚近照
上面这个,就是卢刚。他之所以让米国人民“闻风丧胆”,以至于把一个看似什么事也没犯的中国“良民”遣返回国的原因,是因为25年前,同是在爱荷华大学的校园里,卢刚枪杀了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数人。
卢刚,生于北京市,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1991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本系教授克里斯托弗·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因为没有获得学业奖,他射杀了包括自己的导师在内的好几人,之后饮弹自尽。据说,卢刚其实是一个天才,他所研究的领域全世界的学者加起来不超过两百人。而他本身的研究成果可以推翻他导师的理论。所以他的论文被按下来迟迟不能发表可能是他导师的原因,而他自己对这个设想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对导师怀有深深的恨意。然而,他导师虽然表面上严厉,其实在背地里都跟别人说卢刚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但是所有这些他导师对他的正面信息他自己一点儿都不知道。
卢刚枪击事件现场
知道了卢刚事件之后,我想也不会再有人会为这位倪童鞋抱不平了吧?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无论是在米国还是我大中国,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作为一个社会人,都理应知道,自己的言语之外,是套着一个无形的笼子的。有时候你的言语能稍微探出笼子的缝隙,但终归得留在笼子内。小到个人的社交圈,大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其特殊性的,而人是社会的动物,应该适应这种特殊性。性格决定命运。
都说美国言论自由,可事实上,在美国因为言论出事的还真不少。保障言论自由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也是有所限制的,即美国言论自由的例外(United States free speech exceptions),为美国最高法院所认可。这份“例外”说明,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是基于其传播影响(communicative impact)而言的,其中有一些受到完全限制,另一些则受部分限制。诸如煽动、对事实的虚假陈述、淫秽、儿童色情、冒犯性言论、恐吓、他人言论等都不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上面这位同卢刚同一所大学的倪同学,在Ins上状态,确实是对校内师生赤裸裸的恐吓啊。
由此蓝所长想起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去年十二月,蓝所长正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进行公派访问,学校内竟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绝食抗议,示威。据了解,学生之所以抗议的原因,是大学系统主席在处理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和校内的一些不安事件上不作为。在与黑人学生对话时,由于一句“你们从来不相信自己有和别人平等的权利”这么一句在华人看来无关紧要的话,他被套上了“种族歧视”的帽子,于是在校内学生组织和学生领袖的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绝食抗议与示威。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此事如此轰动,竟使密苏里大学一时占据了美国多个主流媒体的头条,皆冠以“种族歧视”的标题,印着各种大媒体Logo的采访转播车开到大学所在的小城市来,可见种族歧视问题在美国的受重视程度和严重程度。这件事的最后结局是:密苏里大学系统主席与校长双双下台。仅因为与学生对话时说了一句稍微不够严谨的话,在号称言论相当自由的美国,堂堂大学校长就被套上了“种族歧视”的帽子。谈到种族歧视,我们来看看第二件事——
美国华裔警员梁彼得
根据法庭资料,2014年11月20日晚11时许,梁彼得(Peter Liang),一个刚加入纽约市警局才十几个月的年仅27岁的实习警员,和他的执勤搭档受命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幢政府楼中进行安全巡逻。纽约市警局派遣警员在这种主要由收入较低的居民居住的政府楼中巡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巡见、防止、避免以及阻止违法犯罪行为。这幢楼宇据称是一个刑事案件高发地点。按照巡逻要求,梁彼得和搭档从8楼楼顶往下巡逻。 梁左手持枪,右手持手电用右肩顶开楼顶房门准备往下进行时听到动静,手枪意外走火,射出一发子弹击中墙壁后反弹至七楼楼梯间的28岁黑人男子格雷(Gurley)的胸部。当时,格雷和女友梅丽莎正在七楼楼梯间往楼下走。听到枪响,各类和女友往下跑,格雷似乎没有马上意识到自己意外中枪,或者因为不知何种现在无法考察的当时心理状态,一直跑到五楼楼梯间的两段楼梯衔接的平台位置才瘫软在地。经梅丽莎敲门求救,4楼邻居打电话至“911”报警,梅丽莎经呼救台指导,对格雷进行人工呼吸,可梁彼得和搭档没有对格雷进行任何救助。格雷后来不治而亡。
据美国媒体报道,2月11日,陪审团认定梁彼得罪名成立后,华人社区立刻出现愤怒、躁动、似乎黑黄界限分明的局面。华人普遍感觉梁成了献祭的代人赎罪的羔羊,整个群体被歧视凌辱。
因为,在那么多的警察过分违规违法粗暴执法带来受害者死亡的案件中,近十年来几乎没有一个白人警察像梁彼得一样被指控并被裁定罪名成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华人抗争的层次如果只是要获得所谓被美国主流社会接纳,追求和主流阶层的地位和平等对待而无视其他少数有色族裔继续被不平等对待,这样不仅达不到诉求,而且有可能激化少数族裔之间的仇恨和对抗。
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陪审团做出梁彼得无罪的裁定,不仅是纽约,甚至整个国家都有可能出现像巴尔的摩一样的抗议甚至暴乱。因为有色人种被警察暴力执法带来的仇恨和冲突已经到了炽热点。
法庭上被宣判罪名后的梁彼得
这起事件会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
再来单独看看在美国的华人。其实,在美国的华人,在美国人印象中大多是遵纪守法,待人友善的形象,而也正是因为华人的兢兢业业,遵纪守法,得以“闷声发大财”,在美国虽总体社会地位不高,但人均收入远高于平均水平。华人的可以说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了,而在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华人有多少?都住在哪?前两年马里兰大学有一个关于华人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在美华人有如下特征:
1.新移民占大多数
虽然华人在美国奋斗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在的美国华人当中,有70.6%都是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也就是说,新移民占据了全部在美华人的7成以上。
美国芝加哥市的唐人街接头
2.更爱加州
加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华盛顿州和檀香山是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超过一半(57.6%)的华人都住在两个州:加州(38.4%)和纽约州(19.2%),而超过60%的华人都住在都市区域内。
3.开餐馆是华人中比例最高的职业
虽然华人工程师和程序员似乎是网上论坛的主流,但其实做餐馆才是华人中比例最高的职业。有高达12.3%的华人劳动力目前从事的是饮食行业,这几乎是程序员(4.6%)、教育事业(4.5%)及医疗事业(4.1%)的总和。
美国芝加哥市唐人街
4.个人收入超美国平均水平
从整体来看,华人的收入的确是比较高的。无论是中位数还是均值,华人在个人收入、家庭收入、贫困率上都随着代差显著优化,华人个人收入中位数为37,229美元,均值为51,835美元,均远超美国平均水平,这与华人好学、勤奋的特点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5.华人女性爱嫁白人男性?
总体而言,华人和其他族裔通婚率是随着代差而增加的。华人女性更容易嫁白人这个现象的确是可以用统计数据证实的。
蓝所长认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新一代华人移民,虽然与以华工为主体的老一代移民之间有着历史传承关系,但是却拥有完全不同的整体素质和历史机遇。新一代移民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41%,而在美国总人口中这一比例不过是20%。他们就业的领域也多是医药、工程、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可以说是美国社会中的技术精英。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和专长,对国家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老一代移民的“侨汇”。
在今天,华人得以依靠快捷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建起联系美中两国的商业、移民和交流的网络。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大陆过去三十年的迅猛变化和加入国际社会的坚定步伐,也为他们建立这些网络提供了无穷的机会和动力。
新一代的移民开始更多地利用起自己较高社会地位以及获得不久的政治投票权,参与美国的政治运作。蓝所长认为,与任何历史时期相比,美籍华人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主流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媒体中扮演如此引人注目的角色。社会经济地位之改善、族裔意识的提高、同中国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的实力,还有对自身文化的欣赏将注定使得美国华人在美中两国发展中同时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