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移民 你被学校排名榜牵着鼻子走了吗?
如果你在临放学的时候不经意中走进本拿比北部一所中学,你便如同置身于中国的学校,几乎每个班级的一半以上的面孔全是亚裔,多一点的比例能够达到80%。在温哥华,没有人比咱们中国移民们更关心学校的排名等级了。菲莎学会每年对BC省各中学按省试成绩做的排序,几乎成了华人的居住指南。家有学子的父母们,牢记这样一个信条:好学校在哪里,就把家安顿在哪里。于是乎,华人移民落脚点总是紧跟着好学校的半径。
名校情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初到温哥华的新移民,都会在亲友的影响下选择排名靠前的学校区附近租房或买房居住。好学区周围聚集了大批的华人家庭,名校各班级中华人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引得好学区的房价、租价也相应攀升。
中国人都喜欢往名校钻,所以加拿大的一些所谓名校里不乏中国人。由于中国人读书很勤奋,在华人多的一些较好的学校里,学习氛围会很好。同时因为学校质量好,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学生。所以大温哥华地区的比较好的几所著名的中学就拥有相当多的华人学生。
在大陆,择校是要出大价钱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大陆有些移民中介机构为了生意把加拿大的义务教育吹上了天,不少移民就是为了子女教育才选择了这条并不轻松的移民之路。其实,在加拿大好学校也是要精心挑选的,择校也是要出大价钱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在温哥华住上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加拿大的学校分公校与私校,公校按地区划分上学,费用很少。私校要看情况,有的是教会学校,收教友的孩子;有的要求捐钱;有的要求孩子有特殊的才能,光捐钱还不行。比如在温哥华,听说谢霆锋就读过的圣·乔治中学,有人想捐200万加币来让小孩读书都没收。
就温哥华来说,温西好的公校比较多,加上温西传统上就是高尚住宅区,所以温西的房价特别贵。记者的一个朋友陈女士是投资移民,4年前到温哥华,为了让女儿上号称公校第一的大学山中学,她花了大价钱在UBC校园内买了一套高级公寓。

好学校就是华人多的学校
扎堆温西:为成才之路做铺垫
在温哥华的其他地区,新移民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学校和社区的族群组成常常是许多家长顾虑和困惑的问题。对中国人多的学校,担心孩子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太深,将来不能顺利融入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学生太少的学校,又担心孩子被孤立,对性格成长不利。所以,比较好些的学校周边的房价,就这样被以华人为主的移民炒起来了。
好学校大多位于好的社区,所谓好社区,就是居民大都为中产阶级,他们纳税较中低收入者要高,税收多就意味着可多请警察、消防人员,多完善社区机构、设施,有较好的医护条件,较优良的小区环境与绿化等。同时,中产阶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居民素质较高、犯罪率较低,子女也相对会有较好的家教等。
近十余年来,随着华人移民在温哥华的逐年增加,温西的华人面孔也越来越多,改变了温西原来德裔区、希腊裔区等小社区的人口结构。很多华人有钱者在温西购房置业,无钱少钱者也要在此租公寓甚至地下室,问其原因,几乎一致的回答都是为孩子能在好学校就读。尽管BC省目前已改变了这种按居住区择校的做法,但跨区读书还是会受名额限制,而好学校永远是满额的,与其等在等候名单上着急,不如在好学校旁找房子更容易。由于名牌大学的录取永远是根据学生的中学省考成绩及各学年学业成绩和各项表现去考虑的,如果读的学校一般,且不是名中学,在好大学的录取考虑中,其学年成绩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作为父母,当然希望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将来更有可能考入名大学,为未来就业成才之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体验多元:在学习中学会逐渐融入社会
但是记者的一位北京的朋友林先生,就坚持把孩子送到一家华人较少的学校读书, 他更觉得只有这样,出国才有价值。“如果到中国人多的学校读书,那和在中国读有什么区别?人们到外国去就是为了开阔视野,和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相处,体验多元文化,还可以提高外语水平呢”。
林先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新移民原来一直认为, 一个十三四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孩子,经过本地四年高中、三年名牌大学的学习,英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吧?可事实绝非如此乐观!在过去的数年中,在华人的社区,所谓“名校区”现象越演越烈,在一些所谓的“名高中”里,一个ESL班上清一色来自中国大陆的孩子,校方这么安排可能是便于管理。但后果呢?这些孩子除了上课用英文,写作业用英文,听说讨论完全可以接着用中文。可想而知,经过四年本地“名高中”,他们的英语水平能有多少提高?
移民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接受了小学甚至中学教育的孩子,他们的英文水平真的过关了吗?真的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求吗?毕竟,移民他乡,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还像自己一样,因为蹩脚的英语终身影响着找工和升迁,头顶上总有一块“玻璃天花板”,更不要说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了。不仅如此,对于新移民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来自家庭的压力。许多新移民在移民时牺牲了很多东西,为了孩子能受到更高的教育而离开熟悉的家园,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品质及未来而放弃了自己现有的工作,移民到加拿大,他们最大的希望是孩子能更努力的念书。但是这种巨大的期望对新移民学生来说,是痛苦的,他们往往会造成家长的失望。

菲莎排名榜:误导家长并把私校捧上天
其实,菲莎学会的排名一直饱受争议,卑诗学务委员协会(BCSTA)及教育界人士普遍对排名结果表示沮丧与失望。温哥华教育局学委黄伟伦对排名的标准更为不解,他强调,家长能放心的让孩子们就读临近的公立学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该排行榜尽是私校的天下,黄伟伦说,很多学校每年在排行榜上起起伏伏,但是却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们是否进步的情况。他说,作出评鉴结果的菲沙学会应该深入学校,仔细了解学生们是否有所成长,因为学生们能真实的进步与成长才是教育最大的目标。他指出,公立学校的ESL学生比例极高,也许拉低整体英文平均成绩,但这不表示学校的排名落后。此外,许多学生需要特别的帮助,排名高的学校不代表特别学生能得到最大的协助。所以这个评鉴结果根本不能真实反映事实。
西门大学教育系副系主任裴德申(David Paterson)也希望大众小心看待评鉴结果,他说,评鉴过程并没有仔细考量所有的因素。西大教育系名誉教授麦克可伦(Milton McClaren)也对结果不表赞同,他说,他一直认为温东公立学校的学生表现不输给温西的学校。
BC省府以及教联(BCTF)对于评鉴皆不表认同,认为该评鉴未能准确反映学校的优劣。 教育厅长George Abbott表示,该评鉴将事实过于简化,而一间学校的表现应从多方面观察,因此认为将学校进行此类评比并不公平,许多认真办学的学校可能就此被忽略。教联则指出,评鉴未能准确反映出一间学校的优劣以及贡献,并认为菲沙学会的目的只是一味把私校捧上天,且不断地为私校宣传,同时误导家长公校不如私校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