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中国女被骗来美 沦为性奴!
苏格兰裔自掏26万 全加首间华人博物馆开张
2017-05-15 09:12 来源:
在卑诗内陆菲沙河(Fraser River)河旁的利顿(Lytton),一个由苏格兰裔自费筹建的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Lytton Chinese History Museum),周六正式开幕,展出数百件与当地华人相关的历史文物,包括修建太平洋铁路和淘金年代各类工具,以及平日生活中使用的瓶罐瓷器等。馆主透露花费逾26万元筹建,盼此举让利顿一带的华裔先侨历史不被遗忘,并提醒政府重视保育华人历史遗址。利顿镇长莱特富特(Jessoa Lightfoot)期待博物馆建成后,让民众认识卑诗华人的贡献,进而也带旺小镇旅游业。
相信这是全加首间私人自费筹建的本地华人历史博物馆,揭幕仪式周六上午11时30分开始,负责博物馆重建工程的苏格兰裔洛娜(Lorna Fandrich)和丈夫伯尼(Bernie)、镇长莱特富特,以及华裔历史学家、卑诗华裔传承计划咨询委员会成员蔡小珊等,都到场主持剪彩仪式。同时,对于一个目前约住着250人的小镇,这座华人历史博物馆的开幕就成为镇上大事,逾百居民前来参观及庆祝,气氛热烈。
洛娜告诉本报记者,从购买土地到搭建博物馆以至收集文物,两夫妇共花费超过26万元。目前博物馆属自负盈亏性质。据估算,每年运营开销约3万元,她计划通过收取门票费用达致收支平衡。目前收费为成年人8元、5岁以上小童5元。
利顿镇距温哥华东北约250公里,建镇于19世纪中叶淘金年代的1858年,因着菲沙河和汤普森河(Thompson River)两河交汇之地利,成为沿着菲沙峡谷的卡里埔商道(Cariboo Wagon Road)上的交通重镇。但自从开辟了现代公路后,利顿串起南北商旅的优势不再。
博物馆前身是华人香火堂(Joss House)。根据记载,香火堂建于1881年,是当时华人的精神寄托,甚至可能是加国其中一个最古老的华人宗教建筑。当年建造原意,是为附近地区的华工及淘金工人提供祭天拜祖场所,及作为社区聚会地方。
这幢平房式建筑新盖成不久,以棕色为主调,入门处摆放一尊高约3尺的观音像。据洛娜透露,此举旨在还原当年香火堂的设计,还辟有多个玻璃柜放置不同年代的陶瓷器皿、酒瓶,以及华工修建铁路和淘金时期使用的工具,文物达数百件,均分门别类(详另文),可让人缅怀昔日华人生活的小镇风情。
洛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盼望藉由博物馆的设立,通过实物展示,让民众加深认识百年前华人对利顿镇、菲沙峡谷(Fraser Canyon)以至整个卑诗的影响和贡献,同时让本地居民加强与华社的联系。她表示自办博物馆,就是想通过这做法促使政府重视保育华人遗址。
洛娜说,不清楚每年可以吸引多少人参观,但估计在7月和8月旅游旺季,每天可接到1到2个巴士旅游团的参观者。她还笑说道,如果无法通过门票平衡开支,或要从丈夫所经营菲沙河激流店生意的利润中补贴。
卑诗省府去年初,确认利顿香火堂为本省21个华裔历史遗址之一,并形容这是卑诗华人最早建筑物之一。对此,洛娜解释,目前博物馆未跟省府有任何联系及合作。如要取得省府拨款,博物馆须属非牟利性质。她打算先经营两年,如果届时实在入不敷支,就考虑成立非牟利组织,以寻求省府资助。此外,洛娜也透露,目前暂未与省府合作的另一原因就是,一旦和省府挂钩,很多涉及博物馆的筹备或更改事宜都要经过漫长的申请和批准,恐怕妨碍了博物馆及早启用。
卑诗华人历史学家蔡小珊指出,这对夫妇的确彰显了他们对华人历史的珍惜,也反映出他们对加拿大族裔关系的尊重,所以,这座博物馆无疑是对早年华人贡献的具体确认。
她表示,在19世纪中的淘金热早期,华商和华人矿工已出现在利顿及附近区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的过去是华裔历史重要一页,值得保存」。
镇长莱特富特则强调,华裔是组成今天加拿大的一分子,亟需一座博物馆记下地方生活历史,该博物馆正好有助加深民众认识早年华裔在利顿和卑诗所作贡献。她说:「我也希望它能带旺本地旅游业,让前来内陆的旅客经过高速公路的时候,记得在利顿停留一会,实地看看1800年代时最原始、最纯朴的生活是甚么样子」。
华人早期在卑诗的历史,虽与受歧视难以分割,但论述加国华人先侨开拓史,不一定以历史受害人或近年各级政府为历史错误向华人道歉作背景。要落实促进族裔和谐,公众亟需整全的历史视野,重新认识和欣赏今天的多元文化社会,展现全民共融精神。省府2015年在全省第5班和10班引入名为《竹笋:卑诗省加国华裔的文化传承》(Bamboo Shoots:Chinese Canadian Legacies in BC)的补充教材,诚然可贵,但要有效地让新一代认识全面而公正记述的卑诗省史,当局须把史上华裔及所有曾作出贡献的族群写进历史教科书,通过正规课程,使下一代知道族裔和谐得来不易;省民一天未正视省史上种族歧视真相,难言真正大和解:重修卑诗历史教科书,此其时矣!
由白人夫妇自资筹建的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5月13日开幕,这是大好事,证明非华裔也理解到保存华人遗址刻不容缓。翻开目前的历史课本,卑诗省史不过是白人开拓新大陆的冒险经历,原住民彷佛属于史前时代,在白人探险家踏足加西后沦为配角。华人虽早在1788年,即卑诗尚未加入加拿大联邦83年前已经踏足本地,且在第一次淘金热期间成为内陆市镇经济动力之一,但以记述白人建基立业为主轴的卑诗历史书中,华人只是建造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工人、菲沙河畔淘金者,像极历史荧幕上的跑龙套角色。
1871年7月20日卑诗加入联邦,条件是联邦10年内兴建连接东西两岸的铁路。首任加拿大总理麦当劳(John A.MacDonald)1874年大选时连任失败,继任的麦肯齐(Alexander Mackenzie)反对建铁路,卑诗1878年向渥太华发出警告,威胁脱离联邦。
麦当劳在1878年大选卷土重来再执政,旋即推动兴建横加铁路。由于本地缺乏工人,工程难以展开。在美国有多年从事铁路建筑经验的翁德丹克(Andrew Onderdonk),知道华工刻苦耐劳,美国兴建铁路也多倚靠华工,遂向麦当劳表明没有华人就没有铁路,麦当劳接纳了建议,推动引入华工到卑诗。
而在5年建造铁路期间,华工死伤者众,当时有一个说法:每建筑一公里铁路,就要有一个华工死亡。
到了1885年11月7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总裁史密夫(Donald Smith)在铁道路轨槌下最后一口大钉,横加铁路竣工,也把卑诗牢牢巩固在加拿大联邦。槌下最后大钉的一幕,称为卑诗其中一张最重要图片:但相中没有华工的身影。参与建铁路付出重大代价,庆祝完工时被白人弃如敝屣。这是卑诗百多年前的历史经典镜头,今天卑诗省历史教科书,往往把加国华人早年成就「漂白」。你说,下一代如何正确认识种族歧视史实?
华人参与兴建铁路贡献极大,不仅协助把卑诗留在联邦,也延续淘金热过后式微的内陆市镇。但槌下最后大钉一幕所记下的是白人奋斗成就,华人沦为没名字的过客、非我族类的异乡人。同年,联邦通过《华人 法案》(Chinese Immigration Act),开始向华人徵收人头税,直至1923年。
如此故意忽略华人不只违背事实,更在往后数十年害苦多少华裔家庭,扭曲社会发展。纵使在今天,一旦出现甚么状况时,华裔常给视作「外来人」,且随时被卷入种族紧张之中。
加国华人要争取改变这种从历史到现实都在忽悠华社的不利局面。要促进族裔和谐,始于正确认识历史,寻回真实的集体记忆,明白卑诗史绝非某个种族奋斗史,乃系不同族裔共同打拼成果。可是缺乏全面而公正记述的教科书,教师又从何教起?
本地华人史不应再只是歧视史,而是卑诗省史不可或缺一环。寄望新的省政府启动修订历史教科书机制,放弃白人主导的史观,彰显各族裔共同建设的努力,当有助下一代培养整全历史观,进而落实族裔真和谐,共建长治久安的西部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