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之后,在油腻和佛系间找回自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明明人到中年,有房有车有家庭,心里却常有个声音在问:我到底在干嘛?
这种困惑,白天被接送孩子、各种群消息和茶米油盐的忙碌压得死死的。
可一到深夜,就像手机弹窗一样关不掉:
“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是谁?”
“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前两年为了写小说找灵感,我翻了《中年之路:人格的二次成型》这本书,那时只想涨点知识,随便看看。
而最近再读,发现好像每个字都是在讲自己。
这本9万字的书,我居然做了179条阅读笔记---因为它讲的根本不是别人的中年危机,而是每个中年人的内心真相。
每个人觉得自己在过自己选择的生活。
然而,你没意识到的是,你的生活可能只是童年设定的自动播放。
霍利斯说:“生活与其说源于我们的真实本性,不如说源于我们看待现实的视角。”
他把这个视角称为“童年人格”。
就像手机出厂设置一样,我们从小被父母和外界植入的思维模式,至今还在后台默默运行。
比如,我的队友是讨好型的人,害怕冲突,总想当老好人,他认为只有关系保住了,他才有价值。
而我一直是过度负责的人,觉得什么都该自己扛,把依赖别人当作软弱,把软弱当作羞耻。
这些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观念,都是来自我们童年的生存策略。
它往往在我们的大脑底层自动运行,我们以为这就是天性,是客观的真相。
电影《罗生门》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世上有没有绝对的真相?
中年人的第一课,就是发现自己一直戴着有色眼镜,并且问自己:这就是真正的我吗?
二、在平凡中挣扎是中年人的涅槃
我刷到过好多次“霸道总裁爱上五十岁保洁阿姨”的短剧,可能大家都会吐槽这种无脑剧情。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多少也会有些爽剧思维:
"等赚够钱,一切都会好了。"
“等伴侣更懂我,我就幸福了。"
"只要孩子优秀,我就满足了。"
这就是霍利斯在书中说的儿童”魔法思维”和青春期的“英雄思维”。
我们总幻想外界有个拯救按钮,能让我们一键幸福,生活就此明朗。
结果到了中年才发现,我们所期待的东西总是事与愿违。
房贷不会因为你有梦想就打折,孩子不会因为你有理想就考第一,伴侣不会因为你有委屈就突然醒悟,连你的身体也不会因为你一看开就立刻充满活力。
霍利斯说:“中年之路的思维特征,可以通俗地被称为现实主义”。
这里的“现实”,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金钱名利的现实,而是放下幻想,正视人性,看见自己的局限,也接纳世事无常。
中年人的现实主义,就是知道外界不会拯救自己,我们唯有自救,在平凡中涅槃。
然而,光是承认这个事实,足以让我们的生活幻灭一大半。
比如,哪怕是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都在想,要是队友肯按照我说的去改变,要是孩子更加卓越,我会更幸福一点吧?
我知道这是“魔法思维”又在我的大脑后台悄悄运行了。
而意识到这一点,就是自我专注的起点。
三、婚姻是“合租室友”还是“伟大的交谈”?
有多少夫妻的日常对话,已经精简到”孩子接了吗""水电费交了吗"?
渡边淳一在《男人这东西》里写到“假面夫妻”,夫妻双方保持功能性的合作,像戴着面具生活。
他说任何一对夫妻,都有成为假面夫妻的可能性。但是这个情况在欧美较少,而在日本受文化观念的影响,假面夫妻很常见。
渡边淳一认为假面夫妻也有好处,至少能保持家庭的某种稳定,而彼此是否是需要深度沟,通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
我和一个好朋友前一阵聊天,也聊到婚内无话可说的无奈。
为什么两个人好好说话,明明要求不高,却成了奢侈?
霍利斯认为,这是因为婚姻内的两个人都停止了作为个体的成长。
就像两棵挨得太近的树,表面在一起,根系却在争夺有限的养分,然后责怪彼此不够好。
换句话说,不是婚姻变得无聊,而是我们自己先变得无聊了。
个体成长,就是各自长成更完整的自己。
他引用尼采的话说,婚姻是一场对话,一场伟大的交谈。
哪怕只是读一本书、学一门小技能,回到餐桌时就能多一句:“今天我看到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四、当妈后,我一度“消失”了
书中提到,女性在中年之路有更特殊的关系困境,这一部分我真的很有共鸣。
我曾经觉得自己放弃工作,照顾两个孩子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但现在回看,既有母爱冲动的本能,也有被“妈妈”这个身份裹挟的原因。
社会对妈妈的期待好像紧箍咒戴在女人的头上:
孩子生病,是妈妈没照顾好;
孩子表现不好,是妈妈没用心教;
追求自我,她是个自私的妈妈;
以色列社会学者多纳特在《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中,讲到很多女人说不出口的困境:
她们对于做母亲这件事几乎没有真正的意识,然后陷入焦头烂额,还不得不扛起巨大的养育责任,又因为想卸下这份责任而感到“自私”和“内疚”。
我读那本书很有感触,好像自己不再用对没法做到“完美妈妈”而心怀愧疚。
而《中年之路》里,这个观点更触动我:
我们帮助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清醒地过自己的生活,这样他人才能自由地过他们的生活。
我常和女儿说,我只是六十分的妈妈,她也回我说,她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儿。
这让我有时失去了一部分做家长的权威,我说服自己我无法完全指导她的人生,这种平等也换回了我和她两个人的自在相处。
五、在躺平和内卷之间,找回自己
中年最吊诡的处境是: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
我们常常用忙碌麻痹思考,用物质填补空虚,却总觉得,这一切好像少了些什么。
霍利斯给出了答案:“个人只有自觉地认同内在声音的力量,才能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
可能你想学摄影,想写小说,想去远方徒步……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才是你真正和生命力联结的方式。
阿西尔在《暮色将尽》里,写到自己画画、做园艺和写作带来的生命活力。
我的好朋友王老师,她爱写花体字,爱做手工卡片,爱读诗歌,每次见到她,我都感到一种能量在涌动。
这是一种“不喧嚣”的热爱,它需要我们去听从自己的感觉。
我在写作时常常忘记吃饭,最近又喜欢上了园艺,虽然还不是很熟练,但是照顾花草让我觉得沉静和满足。
六、写在最后:
《中年之路》里讲到中年危机,恰恰是人格二次成型的转机。
就像书中所说:“中年之路代表了一个极好的——尽管常常令人痛苦——修正自我感的机会。"
这份痛苦,它是生命的内在召唤,书里称之为自性,是觉醒的开始。
因为活出真实自由的样子,比活成别人眼中的好,爽太多了。
文/公众号“晓读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