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中国式父母为什么总爱“扫兴”?
那天,朋友兴奋地告诉妈妈自己升职加薪的消息。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这下好了,36岁了更没时间找对象了吧?” 她顿时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多少中国孩子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小时候考了第二名,爸妈问为什么不是第一;终于考了第一,他们说“别骄傲”。
长大了带他们旅行,想让他们快乐,他们抱怨不如在家;送他们礼物,念叨你乱花钱;带他们去吃好吃的,总是说这也不爱吃,那也不好吃。
当工作了受委屈了,倾诉烦恼时,得到的不是共情,而是“这点小事至于吗?”
这代年轻人正在经历一种奇特的情感困境:在外面可以独当一面,回到家,连快乐都小心翼翼。
每次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每次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为什么中国父母总爱“扫兴”?
首先,他们是从苦难中走过的一代。
我们的父母大多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作家毕飞宇曾说:“父母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活得像战士,而战士的本能是警惕,不是享受。” 他们不信奉“快乐哲学”,他们信仰“生存哲学”。当你兴奋地分享一杯精致的咖啡时,他们脑子里换算的是这等于几斤大米;当你开心地说要出国旅行,他们第一反应是提醒你注意安全。 不是他们非要扫兴,而是他们的成长经历给了他们一副“忧患眼镜”,看什么都是潜在的危险。
其次,他们习惯用责备表达爱
“别太高兴,小心乐极生悲”、“不要骄傲,骄兵必败”……这些看似扫兴的话,在父母的语言体系里,其实是“我爱你”的替代词。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中国父母的爱,是厚重的,也是沉重的。” 他们不习惯直接表达欣赏和骄傲,觉得那样会让孩子“飘起来”,而用批评和提醒,才能让孩子“脚踏实地”。
再者,他们害怕失去权威
很多父母无法适应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当他们不再是你生活中的“专家”,扫兴就成了维持话语权的方式。 你分享新买的扫地机器人,他们说“这点活都懒得干”;你兴致勃勃讲元宇宙,他们嗤之以鼻“都是骗人的”。本质上,这是一种防御——在不熟悉的领域重新确立控制感。
“扫兴”的父母,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第一,我们都患上了“快乐羞耻症”
就是那种明明很快乐,却觉得不应该这么快乐;
获得成就时,不敢大大方方地高兴;
别人夸你时,第一反应是自我否定。
就像网友说的:“我在外面阳光自信,在父母面前却像个罪人。” 这种感受很多人都不陌生——吃好吃的有罪恶感,买贵的东西要撒谎,出去玩得像做贼。
第二,我们变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专家
但可悲的是,后来我们发现,“喜”不敢报,“忧”也不敢报了。因为倾诉烦恼,往往得到的是更多的烦恼。
工作压力大,父母说“哪有不累的工作”;感情出问题,父母说“早告诉你不要找这样的”;甚至生病了,他们都可能说“就是你总点外卖”。
写在最后
木心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最可爱的,听最好听的,看最好看的。”
我们的父母可能一辈子都没学会如何表达爱、分享快乐,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也要如此。
每一次我们真心地为孩子的成功喝彩,每一次我们鼓励孩子大胆追梦,每一次我们允许自己毫无负担地快乐——都是在打破那个扫兴的循环。
快乐不会因为分享而消失,除非分享给了错的人。但愿我们都能找到对的人,如果没有,但愿我们能成为那个对的人——懂得欣赏他人的光芒,也守护自己的微光。
文/成长的糖果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