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退休,回国躺平最香”!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就有一位身在美国的华人网友分享了这样的经历:
虽然在35岁时遭遇裁员,但由于之前工作收入不错,他已经存下了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00多万元)。回到中国二线城市的老家后,他将所有存款存入银行,仅靠利息就足以维持不错的生活,无需再继续工作。
对于在海外发展的华人精英而言,35岁前存够100万美元并非遥不可及。例如,若能进入大型科技公司担任程序员,年收入达到15万至20万美元,平时省吃俭用、积极储蓄,工作十年左右存下几十万美元是有可能实现的。
35岁就想靠存款躺平,这个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放在二三十年前或者更久之前,想必会被嗤之以鼻,但至少这位网友的观点,在社交媒体上普遍被认可,而且网友们还纷纷支招。
有网友提出:“可以考虑将资金存入美国的定期账户,或购买美国国债,收益可能更稳定,在二三线城市过上安稳生活应该不成问题。”
也有网友分享自身经历:“我也在实践类似的计划,积蓄确实足够维持个人生活,但还要为下一代做打算。”
这话不无道理。每月两三万元人民币的利息对于单身生活或许绰绰有余,但若需要抚养子女——尤其是两个小孩,并且希望他们接受优质教育,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还有网友认为,这笔巨款要善于投资,比如分散在不同的银行、进行不同的投资理财项目,这样一边“躺平”一边理财,日子才能过得更好。
如果在一些房价昂贵的城市,比如纽约、温哥华、旧金山,一套大的公寓月租金价格动辄3000、4000美元,折合人民币2~3万。
以现在的房价,即便未来有在国内购房的打算,海外租金收入也足以覆盖国内较小户型的部分甚至全部月供。
同时,海外房产本身仍具备一定的升值潜力,未来也可选择出售房产,进一步保障“躺平”生活的可持续性。
在网络时代之前,各行各业普遍是越老越吃香,比如医生、律师、老师,阅历越丰富,就越能赚大钱。但现在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在某些领域,尤其是IT行业,资深程序员面临35岁后被边缘化甚至被裁员的现象并不罕见。
除了互联网公司外,金融机构、地产、快消行业,都更倾向于找年轻人,因为35岁以上的就业者往往要价更高,但能力不见得强很多,也会因为家庭原因不能频繁出差。
企业优化裁员的时候,35岁以上的员工往往是首当其冲,尤其是理念已经落后的时候,工作能力还不见得比刚毕业的大学生强。
所以,上述网友的发言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他们不见得真的不想再工作,而是对于自己所在的行业来说,35岁已然是“老龄”,很难再找到工作,也很难承受巨大的工作强度。
如果还想继续工作,其实也不用太灰心,所谓的35岁失业只是在你自己的行业失业,但时代发展如此迅速,完全有办法去转业,在其他行业发光发热,只要善于学习。
在美国能做到,在加拿大做不到?
说回上文网友所说的“35岁前赚够了钱,回二线城市躺平”,有加拿大网友苦笑道:“在美国能做到,在加拿大不一定做得到。”
加拿大总体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美国,以大厂程序员为例,同样的职位在温哥华收入是10万加元的话,在美国可能是12万美元,再算上汇率,相当于比在温哥华高了50~60%,且房价、租金价格还比温哥华低。
此外,若想回国“躺平”得舒适,还需考虑是否已在国内二线城市有房或可与父母同住,无需承担房贷。否则,即便有100万美元存款,在面对购房、养车、子女教育等长期支出时,是否真能高枕无忧仍需谨慎评估。
上文网友的经历,或许可被看作一篇“网络爽文”,给人以短暂的心理慰藉。然而在现实中,此类计划实施起来并不轻松。所谓的“躺平”,更可能是一种维持基本温饱的简约生活,而非许多人想象中的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