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荀子治世思想之我见

[size=5][color=#002060][font=新宋体]荀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荀子》一书是荀子的门人弟子根据其主体思想和讲学言论整理出来的一部书籍。其中涉猎了教育,礼教,王道,军事,自然观,认识论,甚至还有朴素的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洋洋洒洒,长篇巨制,蔚为可观。[/font][/color][/size] [size=5][color=#002060][font=新宋体]荀子的总体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里面,便是教育治国论。荀子认为学习是改变人最为重要的因素。君子和小人都是后天自身修养的结果,没有什么天生的区别,所以整个社会要尊师重教,强调圣王统治的教化作用和恪守伦理等级秩序的必要,以及独尊儒术,王道,排斥异端学说的倾向。按照荀子的假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由一个品行道德堪配天地的圣王来统治,在他的道德教化下,天下子民都能兢兢业业,安分守己地遵守等级社会的伦理规范,天下有才能的人士也因为有明君的统治而得到赏识和重用。普天下之人必须遵循的规则就是,学得好的成为士,学得再好的成为贤,学得最好的成为圣,也就是君王。这些在《劝学》和《大略》等篇中都有反映。比如《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大略》篇中的“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人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我个人对于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非常持认同态度,但是纯粹以教化思想来治国我还是有些怀疑的。而且荀子也没有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圣人产生的机制问题。古代君主都是世袭制,这是君权神授的不可质疑的合理性。问题就出来了,那么怎样保证圣王的子子孙孙都是圣王呢,难道真有龙生龙,凤生凤这回事吗?那么既有尧舜禹,又何来朱象启呢?《正论》中有一段话是为汤武诛杀桀纣而辨的圣王合理论,类似于汉代辕固生的冠履之辨,还是没有解决圣人产生的机制问题。更让人疑惑的是在《君子》一篇里面,荀子还明明白白地提出了反对世袭制的观点,“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荀子反对世袭,却又赞成君主世袭,已经让人有些混乱了,在《正论》又说道“天下有圣而在后者,则天下不离,朝不易位,国不更制,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这一段赞成君主世袭,圣王子孙治国有理的言论就是有些在信口胡说了。[/font][/color][/size] [size=5][color=#002060][font=新宋体]荀子崇尚礼教,强调独尊儒术,王道是唯一正确的治国之道,所以他很排斥其他的异端学说。这个在《非十二子》里表达得很明显,就不详细介绍了。想举的一个例子,是《王制》里面有一句“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死无赦。”这句话前面一部分很人道,但是最后一句话却暴露了荀子有镇压反革命的倾向,无怪乎当《宥坐》篇里面出现了有关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记载时,我很是怀疑这是荀子的捏造事实。[/font][/color][/size] [size=5][color=#002060][font=新宋体]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为君者要公正爱民,尚贤使能,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正统的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者。《富国》中的第一段话,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作了详细的辩护。其主要观点是天生万物,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没有君主制约臣下,没有上级制约下级,天下人就会毁坏本性放纵情欲,从而倾向于豪取争夺,天下就会大乱。这段话也确实有它的深刻道理,也非常有合理性。仔细思考下来,觉得纯粹从统治者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还是很有偏颇的成份的。所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的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完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君权文化,只看到社会的整体效应而忽视个体存在的需要。这种文化和思维定势注定了人的个性必定要被埋没,因为你还没有出生,社会已经给你规定了行为,思想,甚至于感情表达的具体规范,你自己的真实的东西必须要裹得严严实实,展现在人面前的样子要象绳墨规矩打造出来的一般标准化。社会是得以大治了,人却活得不象个人了。无怪乎,礼教文化发展到极致,就产生了《红楼梦》这样的离经叛道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人们解放个性的心声。[/font][/color][/size] [size=5][color=#002060][font=新宋体]再提一提荀子的军事思想,大致是争取人心归向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战争打的就是民心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种思想,我想在当时诸侯国之间力量悬殊不大的历史背景下有它的正确性,但未必是万灵药。否则按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也不会在近代遭到西方列强的种种侵犯。当双方力量对比太悬殊,战争便纯粹是枪杆子的问题,完全与正义非正义,人心向背毫无关系。[/font][/color][/size] [size=5][color=#002060][font=新宋体]其它的思想如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持朴素心理学观点的认识论等在《天论》,《解蔽》,《正名》,《性恶》里面都有反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性恶》篇中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探讨。荀子是持人性本恶的。不过他说的这个恶字,并不见得是一个贬义词。荀子认为人的天性和“礼”是违背的。人生来有各种各样的欲求,如果不后天学习“礼”,人就会作恶,那么人就应该是生来是恶的了。荀子认为即便圣人生来也和众人无异。“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过众者,伪也。”就是说圣人与大众是生来没有什么两样的,其不同于众人之处在于后天的学习修养非常卓越超群,也就是“伪”的意思。[/font][/color][/size][size=5][color=#002060][font=新宋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讲的“恶”和“伪”都不是什么贬义词,所以他的人性本恶论也不算什么人性本恶论,应该属于人性无善无恶论,还是相当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的。[/font][/color][/size] [size=5][color=#002060][font=新宋体]总之,荀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师,其思想博大精深,绝大部分是经典深刻,良善可取的人文宝库。笔者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用现代的观点对大圣人进行了一番评点,实在是有不自量力之嫌。好在现代的教育理念崇尚表达个人观点,我想作为大教育家的荀子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怪我的吧?谨以本文,和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分享。[/font][/color][/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