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帖 发表回复
收藏 

(zt)大家一定要看- 孔子带给我们的感动 

(zt)大家一定要看- 孔子带给我们的感动

《论语别裁》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窗。北宋理学家程颐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以为极是。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它来自内心的谈定与坦然。读《论语》,如果能够完成自我的提升,让自己更加有知识、有教养,内心忠诚,变化气质,则书就不曾白读。让我透过这扇窗从《宪问第十四》里个别段落去接近孔子,了解孔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是毛主席为小学生的题词,通俗易懂,大道至简,但寓意深刻。《论语宪问》中孔子说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来理解,我们真要“好好学习”,每天向上一点点,你的学问、道德和境界定会“天天向上”。反之,小人放纵自己,一天天退步,最终变成禽兽。 有一副对联说得好,上联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人在进步,你不进步相对就是在退步了,做任何事都一样,不求上进就会一落千丈,就会被社会淘汰。下联是:“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思想上的放纵,必然导致行为上的“溃堤”,最后毁灭自己。古今中外的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从放纵自己开始,最终落得毁灭自己的下场。这说明,人的欲望如何控制,能否把握住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次”,做到谨小慎微,秉持原则,至关重要。真正的君子,永远不会纵容自己,总是不断地学习、进步,经常地反省,永远地自律。这样的人往往是胜利者,因为他们战胜了自己! 让我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同时记住江主席的话: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孔子的心目中,人性向善,止于至善。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走向完美。但却没有人了解他。 存心自有天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孔子感慨:没有人了解我。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领会深奥的道理。存心自有天知啊!”。 这还不够,孔子告诉我们:人要活得洒脱一点。还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这句话与《学而》里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合在一起,便可以自问一句:“知己知彼,何患之有?” 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与其要求他人理解自己,不如正确认识客观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还有什么可烦恼和畏惧的呢?虽然有“莫我知也夫”之叹,但因为不怨天,不尤人,这时的孔子,是豁然开朗而洒脱的。 以前读到“知我者其天乎”没有感觉。倒是“下学而上达”,或“不怨天不尤人”,给我的印象来的深刻。年轻时我们曾开玩笑说,他才说完“不怨天不尤人”,又说“知我者其天乎”,这不是抱怨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现在才知道,“知我者其天乎”真是让人伤感。还好,一百多年之后孟子了解他;两千五百年之后,温总理了解他。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温总理引用了出自《孟子》里面孔子的话:知我罪我,惟其春秋。这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洒脱,有一种斗士的气概,带给我们的感动大于伤感。 人一定要有所坚持,有些东西是不能够放的,比如人生的责任。孔子就是这样一种人。孔子的思想里,有逍遥的一面;但孔子的骨子里,有拯救的一面。 修已以安百姓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以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帮助别人,利于社会。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做更多利于国家、百姓的事,就是尧舜做起来也很难啊。 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让社会和谐,是最终目的。这实际上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起点,是前提;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毛泽东当年在延安,讲到共产党人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引用了王阳明的说法,他说,正如房子脏了要扫一扫,脸脏了要洗一洗一样,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要经常学会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是修己之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一直坚持这样的一个修养功课,共产党人要继承。 “修己以安百姓”是孔子的人生目标。在前篇《学而》里,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亲近仁德就是修己,泛爱众就是安百姓。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解惑,是因为他有安顿天下百姓的理想。 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是小平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其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不忧不惑不惧”的完美人格昭然天下。他的基础是什么?他的源头在何处?就在于他对“特别好的道德”、“民族精神”和“孔孟之道”精华的学习,内心时刻拥有伟大的使命。 孔子为“实现理想”而终生奋斗着,他从丰富的人生体验中,告诉我们何为。    道德与成人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这里孔子告诉我们的是成人,是让我们怎么样的变成一个有道德、有修养、完美的人,他追求的是人格上的修炼而不是世俗的成功。而现在的人则过于功利地追求成功而不在乎是否成人。 曾经看到电视上记者问一个放羊娃:“你长大了干什么?”放羊娃:“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娃长大了干啥?”,“放羊”。不要嘲笑放羊娃,这个世界没有哪一个人能脱离“放羊娃”式的生活,我们甚至没有放养娃幸福,到终老的一天我们可能有无尽的遗憾,而放养娃似乎是含着笑的。 《论语》则告诉我们:人者仁也。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你的成功。通过自己独有的本领,以和谐的方式来解决身边的一切问题就是一种成功。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的天赋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用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面的话说,就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感动中国》为什么成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因为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我们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科学泰斗钱伟长说:“让整个民族都为之动容”,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停的刷新着这个社会的道德标尺,我们在这份尺度中升华、渗透,互感而动之。” “知德者鲜矣”包含着孔子对于道德的深刻认识,包含着孔子对世道人心的把握,他知道多数人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泰伯)。固守心中的信念并传道授业,普化众生,成为了他整个人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孔子生前,一个普通人对孔子的一句带有调侃的评价,恰恰最好地道出了孔子的精神。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子路寄宿在鲁国国都曲阜的城门口。守关人问子路:“从哪来?” “从孔先生那儿来。” “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守关人不简单,南先生称其为“隐士”,千古以来一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指孔子,这正是对孔子伟大的、孤绝的人格与精神的一种高度的概括:我知道命运在前方等着我,我就是义无反顾地走向我的命运;我知道前面是毁灭,我毫不犹豫地走向毁灭。在毁灭中我的人格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中国历史上拥有这种情怀可与孔子比肩的人,还有屈原。在热心救世上,孔子和屈原是相通的,都到了不顾现实的地步。“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我固然知道正直敢言会成为祸患,但还是忍而不能停止,这是屈原。他们不是理智不够,却是情感太多了,对于人间太爱了。任何的失败,不足以动摇他们的信心,任何的打击和冷落,不足以熄灭他们心中的热火。流放在江南的屈原在得知自己祖国灭亡之时,怀抱大石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开场白引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以此明志,寓意邃远。不仅体现出总理的文学素养,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他心忧天下的政治情怀。 中国真幸运,有孔子和屈原,有这样两个永远照耀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巨星。 孔子不仅成人了,成为圣人了,最后也成功了,他影响了一个民族,塑造了一个民族,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古往来今,孰堪与比? 中华民族是在对孔子的信仰与尊崇中走来的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我们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和侮辱,我们发现自己是落后的,就开始反思,西方文化里有民主、自由和科学,我们为什么没有,因为孔子,所以提出 “打倒孔家店”。但反过来说,我们之所以把我们的成功、幸福和光荣都归功于他,把一切的不幸、失败和屈辱,最终追溯到他那里,恰恰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是孔子的命运,却也是我们的命运。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现在。一句话,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提示:本文有些部分可以忽略,只需看孔子和屈原部分即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毁灭中我的人格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有多少人为这句话流泪啊?反正我是流泪了,原来这就是修养,品格,情操,是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
新帖 发表回复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标题  (可选)
内容

恢复自动保存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