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帖 发表回复
收藏 

从东北到台北:张学良鲜为人知的幽禁岁月 

从东北到台北:张学良鲜为人知的幽禁岁月

张闾蘅是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她与妹妹张闾芝便成了大伯张学良关系最亲密的家人,她见证了张学良在台湾的幽禁岁月。   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1967年,她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先在香港工作了几年,又回台湾住了一段时间。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她与妹妹张闾芝便成了大伯张学良关系最亲密的家人。   因此,张闾蘅是最有资格来谈张学良的张家后代,她最清楚的是张学良的幽禁岁月。但多年来,她一直拒绝谈论,“我很不赞成很多人写张学良。许多写小说的人千方百计的要接触我,我反对与他们接触。他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人,不是一些人的生财之道。”   然而,2010年,在北京贵宾楼饭店,张闾蘅接受笔者专访,回忆了那段岁月。   ■ 第一次看见大伯,从门缝里偷看   张学良在日记中记载,1946年11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和赵一荻被秘密从重庆转移到了台湾,自此进入了更秘密的幽禁,先是在新竹县井上温泉,住的是日本人设计建造的木板房,旧式木板房里只有简单家具,冬天潮湿阴冷。夏天稍遇大雨便四处漏水。周围都是台湾山地原住民,他们平时不能随便越过警戒线。井上温泉与外界只有一条公路,路面损坏严重,如果遇到暴风雨,人和车都无法通行。   1949年2月2日凌晨3点,张学良又被突然转移到高雄,秘密藏在寿山要塞的兵舍中。当时,“代总统”李宗仁要求“恢复张、杨自由”,毛人凤等借口不知“张、杨”在何处,推托不办。尽管各界呼声甚高,但没有“蒋先生”点头,自然无人去落实,故一拖再拖,终成一纸空文。而张学良、赵一荻被囚禁于台湾井上温泉已被外人知晓,为了“安全”就把他们紧急转移高雄。   在高雄住了近一年,因为担心高雄已成为空袭目标,1950年1月,张学良又搬回井上温泉,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井上幽禁岁月。井上温泉远离城镇,采购困难。“大伯靠自己种点青菜、养些鸡鸭才得以维持简单的营养。本是大家闺秀的大妈关在山里,那段日子生活很艰苦,没有衣服穿,都是我大妈自己做的。那里连电灯都没有,几年里,大伯听力、视力大为减退。他的精神也很苦闷,有时只能逗小猫打发时间,一点娱乐都没有”。张闾蘅回忆起伯父的这段岁月,感慨万千。   但是张闾蘅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有个大伯和大妈,住在新竹县竹东的一个人烟稀少的山里。   “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大伯、大妈大概在1954年。”那一年,张闾蘅在台湾上小学五年级。有一天,接她上下学的三轮车夫给了一张纸条,纸条是妈妈让闾蘅放学后直接到台北中心诊所找她。   到了之后,她发现全家人都在诊所,等待着张学良和赵一荻的到来,一听到廊道有动静,家人都贴在门缝往外看。妈妈告诉闾蘅:“大妈生病要住院开刀,大伯、大妈从山里来到台北。”但是这一次,小闾蘅并没有和大伯、大妈直接碰面,而是偷偷地看,“我只是看清了大妈的模样,而大伯只看见了背影。”张闾蘅说。   ■ 从幽禁到半自由   张闾蘅上高中时,大伯、大妈从高雄搬回台北,但还是不允许与家人见面。“记得一个星期天,迪克(卢致德)约我们一家去做客,他家隔壁住着董显光(原“驻美大使”),听说那天大伯、大妈会到董显光家做客,这次,我们是隔着大玻璃窗观望。”张闾蘅至今还记得那次终于看清了大伯的模样:“个头不太高,有些发福,头发灰白,几乎掉光了,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英俊少帅的样子”。   1965年,从美国留学返台省亲,张闾蘅在家中与大伯、大妈第一次真正见了面。张学良和赵一荻搬到台北后,在北投复兴岗建房,与过去相比稍许自由些,大伯到台北市区总会来她家里坐坐。   “大妈话不多,眼神中总有一丝淡淡的忧郁。她很少向外人提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赵一荻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大家聊天时如果大妈插话进来,就是宣传她的基督教。   有时,张学良也不会耐烦地打断赵一荻的话:“行了,我们在聊天呢!”   在张闾蘅眼里,大妈对大伯来说,是绝对的贤妻,他的生活就是她的全部世界。大伯谈起她时,有时会说:“人家对我好,我就得对人家好啊。”   1967年,张闾蘅回到台湾。张闾蘅说,从1965年开始,大伯、大妈基本上有自由了,每星期起码来她们家三到五次,但是每次来,总要弄出很大的动静。“一群时刻跟随的‘服侍’先进家转一圈,看有否陌生人后,便在门外警戒,有时甚至坐在屋里,面无表情地听我们家人聊天”。   张学良的的自由活动区域只有200米,且只限于白天,黄昏以后便不能走出屋门。负责监视张学良的刘乙光规定:执行内部警戒任务的特务,白天须站在张学良住房十丈左右的位置,晚上则移至寝室窗外和门口;外围宪兵白天在远处站岗,夜晚则移到特务们白天所站的位置放哨。在特务的警戒范围外,宪兵连的士兵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彼此相望,形成一个包围圈(这样的部署一直相沿成习,从祖国大陆到台湾都是如此。此外,刘乙光将他的妻子儿女也带来同住,全家人还“陪伴”张学良吃饭。借此机会,张学良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刘乙光的监视)。   1962年,刘乙光调走。张学良为他举行了“饯别”宴会,参加宴会的还有蒋经国、彭孟缉。酒席上,张学良语出惊人:“刘乙光是我的仇人,也是恩人。说是仇人,因为他严格看管我;说是恩人,因为他曾救过我的命(那是在贵州桐梓时,张学良突发盲肠炎,在来不及请示获准的情况下,刘乙光自作主张,将张学良送到贵阳中央医院做手术。如果刘乙光不将张学良及时送医,一旦病情恶化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他要走了,我想送他一笔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张闾蘅平时不能常去大伯家,偶尔去了,家人总要再三交代,说话要小心,隔墙有耳,不能口无遮拦,免得给他们添麻烦。在张闾蘅看来,他们宛如生活在“鸟笼”中,“自由”是很有限的,来往的朋友也少得可怜,除了家人,只有张群、张大千、王新衡、大卫黄(黄仁霖的儿子)等几家可以走动。
同情[s:206]
新帖 发表回复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标题  (可选)
内容

恢复自动保存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