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胡蝶之女与晚年李宗仁的忘年恋

胡蝶(1908—1989),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20世纪30年代我国影坛上红极一时的电影名星,也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祖籍广东鹤山,1908年出生在上海。出生时其父胡少夷在京奉铁路上任职。 胡蝶本名胡瑞华,乳名胡宝娟,胡蝶之名是她1924年报考中华电影学校时为自己取的名字。从此,胡蝶 之名享誉影坛,沿用至今。胡瑞华从小爱好戏剧艺术。1924年(一说1922年),16岁的胡瑞华随父亲从广 州刚迁回上海,就看到了中华电影学校的招生广告,她毫不犹豫地决定报考这所学校。那时,从事演艺 的人都习惯于给自己取一个响亮的名字,人们称之为艺名。胡瑞华这时想到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 字。取一个什么样的艺名呢?开始她给自己取名“胡琴”,但仔细一想,胡琴只不过是一个被人整天拉 来拉去的东西,这个名字不合适。正在为难之际,正好一只漂亮的花蝴蝶从窗外飞过,胡瑞华顿时灵感 突发,决定将“蝴蝶”作为自己的艺名,蝴蝶既漂亮又可爱,它每天自由自在地翻飞于花丛之中,“既 悠闲,又雅致”。而且,“蝴蝶”的“蝴”字“虫”旁去掉,就是自己的姓,实在太巧合了。当即就以 “胡蝶”的名字报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电影学校——中华电影学校。   胡蝶到了晚年,告别影坛多年的她一则出于对已故丈夫潘有声的深情怀念,二则是为了真正从往日 的荣耀和屈辱的阴影中走出来,回到儿时的那份纯真中去,她再次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潘宝娟”,“潘 ”是她丈夫的姓,宝娟是父母为她起的乳名。这时期胡蝶已是68岁高龄的老人。   电影学校毕业后,胡蝶投身于影坛,开始她的电影生涯。她一生从影40余年,拍摄了百部影片,经 历了从默片(又称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历史阶段。1925年,胡蝶加入新成立的友联公 司,在《秋扇怨》中第一次担任主角,其表演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1931年,胡蝶主演了洪琛任编剧、 张石川任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该片在上海公演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后, 这部影片在菲律宾等地上映时,也是盛况空前。从此,胡蝶一举成名。1932年,她又主演了根据作家张 恨水的同名小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片《啼笑因缘》。   1933年,《明星日报》组织了由读者和观众投票选举的最佳电影女演员的活动,胡蝶以21334票的高 票当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电影皇后”。   1949年,丈夫潘有声去世,胡蝶自此息影整整10年之久,直到1959年,她重新走上影坛,在台湾、 香港等地先后主演了《街童》、《两个女性》、《后门》等片。其中《后门》一片于1966年在日本举行 的第7届亚洲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金禾奖,胡蝶获最佳女主角奖。从此,62岁的胡蝶登上了“亚 洲影后”的宝座。   1966年,胡蝶在参加了《明月几时圆》、《塔里的女人》两片的拍摄之后,正式退出影坛。先住在 台湾,1975年移居加拿大,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直到1989年病逝。   胡蝶一生有过两次婚姻。1935年11月,与上海有名的实业家潘有声结婚,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婚姻 。潘有声,原籍福建蒲田,先后任礼和洋行、德兴洋行总经理。1937年抗战爆发,胡蝶随丈夫潘有声迁 居香港。1949年,丈夫潘有声因他所经营的纱厂倒闭,从此一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婚后,他们有一 子一女。   丈夫潘有声的去世,使胡蝶的生活失去了欢乐,有的只是寂寞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为了从痛苦中挣 扎出来,胡蝶退出影坛,专心抚育儿女,直到他们成人。她的儿子现旅居加拿大。   1966年,胡蝶再度从影后,正当她在台湾拍摄喜剧片《明月几时圆》时,60岁的胡蝶认识了台湾54 岁的地产商宋坤芳,该片拍完后,他们便结为夫妻。宋坤芳是一位胡蝶的崇拜者,当初胡蝶初涉影坛时 ,宋坤芳便将她奉为偶像,凡是胡蝶演的片子,他总要想方设法地看到,甚至还要反复观看多遍。几十 年后,宋坤芳终于和自己仰慕已久的胡蝶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夫妻生活十分恩爱。1975年,宋坤芳病逝 。不过,她的第二次婚姻没有子女。   胡蝶另有一女胡友松,仍生活在大陆,早年曾与李宗仁结过婚。